岳飞死后,外界不禁追问:金兀术为何忽然不再大举攻打南宋?有些史料与学者的解读认为,原因并非单纯的策略转变,而是金军长期鏖战、消耗过度的结果。金军的显著特点不是单纯的勇猛,而是在极端耐力、厚重铠甲的保护下,能够持续作战数小时直至整日不休。凭借这种不屈的战斗精神,他们可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到底,顶住疲惫后继续展开冲锋。
因此,金军在战争中往往被描述为“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的组合体。遇到苦战时,他们尤为能熬,精神力强大,能承受连续挫折。宋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多有敬畏,称其“忍耐坚久,每战非累日不决”。在实际对阵中,宋军往往苦斗整日,以为胜利近在眼前,结果却发现对方在杀伤之中依旧保持锐气,损失虽然不小,却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新的战斗力,不肯被轻易击垮。
于是宋军在意志层面往往被金军压垮,但随着时间推移,金军中的老兵逐渐耗竭,宋军也发现双方的对抗并非无休止。历史记载中的一个循环是:自巳时战斗至未时,经历十余次阵脚变化,金军最终自退。也就是说,清晨九点到下午三点的六七小时里,他们顶着厚重铠甲冲杀了十几次,终于体力透支,不得不回营休息,重新整备再战。
这正是他们的另一层变化:昔日的金军老兵凭借顽强耐力和钢铁般的意志,常能整日披甲出击,持续十多个小时,重复数十次的冲击。随着战事拉长,曾经能日夜对抗的老兵逐渐力尽,难以再维持以往的强攻节奏。加之金朝在兵员、财政与物资方面的压力日益显现,国力也难以支撑长期对南宋的消耗战。
在岳飞的抵抗面前,金兀术屡次尝到败绩,若要一口气灭掉南宋显然并非易事。于是他逐步调整策略,转而设法实现“南北和好”,以等待更有利的时机再度发力。议和于是成为最关键的阶段,而对金朝而言,推动和解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清除岳飞这样的关键将领,以确保谈判的筹码稳固。因此,岳飞在谈判桌上被视为不可忽视的核心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