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通河西走廊,对曹魏集团而言意义非凡。这不仅意味着自此之后,魏国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战马,还能以此为基础组建更多机动性极强的骑兵军队。与此同时,曹真在西域的速胜战果,也让魏国在西线的军事压力骤然减轻,几乎一扫之前的阴霾。更关键的是,就在曹真班师数月之后,历史的舞台迅速转向了夷陵之战,孙刘两家终于分出高下。
在夷陵战报传来之时,曹魏高层早已胸有成竹。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许都,曹丕立刻下令早已集结好的大军南下,目标直指东吴。值得玩味的是,当时的曹丕为何会选择以东吴为攻击对象,而非刚刚惨败、兵力大损的蜀汉呢?按理说,如果魏国此时全力攻打益州,蜀汉极可能无法抵挡。然而事实却是,曹丕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更难啃的东吴。这个谜团,自古以来便为后世史家所疑。
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大致总结出了四种猜测。
第一种,是所谓的历史眼光局限。倘若曹丕生活在后世,他也许会采用“先灭蜀,再伐吴”的策略。毕竟自西晋至元朝,历代统一者几乎都采取了类似的路线:先夺四川,后下江南。然而在曹丕的时代,他能够借鉴的范例并非后世,而是东汉。刘秀在建立东汉时,正是先稳固江南,再图蜀地。或许正因如此,曹丕更倾向于模仿刘秀的脚步。
第二种猜测,则与曹真此前的西域战役息息相关。曹真打通河西走廊时,曾大破部族联盟,仅斩首数就超过五万,声势极为壮大。如此庞大战果,必然依靠关中地区的大量人力物力支持。然而大战方休不过数月,关中是否还有余力再支撑一场灭蜀之战?这是当时魏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第三种可能,则是出于对东吴的战略考量。在夷陵之战中,东吴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如果魏国贸然进攻蜀汉,导致蜀汉迅速覆灭,而此时东吴趁机东进进入益州,那么益州的归属依然成谜。倘若魏国辛苦灭蜀,反让东吴渔翁得利,这无疑是曹丕最不愿见到的局面。
第四种说法,则牵涉到一个特殊人物——魏延。刘备夺取汉中后,便令魏延常驻此地,扼守益州北大门。然而在接下来的八年中,魏延几乎消失在史书上,只有在刘备称帝和刘禅即位时的加官晋爵被简略记载。部分史家推测,也许在这段时间,魏国曾派小股部队试探进攻汉中,但最终被魏延轻松击退。由于未成大战,蜀汉方面未曾大书特书,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也难以查证。
无论哪种猜测更接近真相,事实是曹丕并未全力南征蜀汉,而是把矛头直指东吴。于是,曹丕下令魏国三路大军同时南下,展开声势浩大的伐吴行动:东线由曹休领军,辅以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人,主攻洞浦一带;中线由老将曹仁率蒋济、曹泰等猛将,直逼濡须口;西线则由刚凯旋的曹真,携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直攻江陵方向。曹丕本人则坐镇宛城,居中指挥。
出兵当日,曹丕意气风发。他坚信,这次魏国倾全国之力,对付刚刚大战之后的东吴,必能手到擒来。即便无法一举灭吴,只要能突破长江,在江南建立一处桥头堡,也足以动摇东吴赖以自恃的长江天险。曹丕甚至认为,只要能在江南站稳脚跟,统一天下的梦想就将触手可及。
然而,他绝未想到,滚滚长江自此成了横亘他一生的天堑。那条河流,不仅阻挡了他的军队,也永远阻隔了他完成父亲曹操未竟大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