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与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将与大儒,他们以文治武功闻名,赢得后世无限敬仰。遥想古代战火纷飞,英雄们驰骋沙场、守护疆土,那份豪情令人动容;文人们挥毫泼墨、赋诗成章,更显风雅无双。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赞颂的佳话。
然而,历史并不总是公正的。还有一些人物,他们同样才智出众,功勋卓越,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广为人知,这无疑令人惋惜。在明代,就有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名字叫王越。无论在文治还是武功方面,他都不输给霍去病、范仲淹,只是死后名声不显,几近被尘封。
王越其人
王越生于1426年,籍贯河南。从年少时起,他便立下了报国御敌的壮志。他曾因读到靖康之耻而久久不能释怀,心中对异族侵扰更是痛恨不已。身体条件出众的他,不仅身材高大,力气惊人,还善于射箭,是一位难得的神射手。除了武艺高强,他还勤奋读书,才华横溢。1450年,王越参加乡试获第三名,继而在会试中位列三十三名,当年便出任监察御史。
三年后,父亲去世,他急忙返乡守孝,未等朝廷派人接替,便被弹劾。幸而代宗皇帝体恤其孝心,宽宥了他。1456年丧期结束后,他重新入仕,被派为山东道监察御史,上级十分赏识他,给了许多机会。1463年,大同巡抚被召回京师,英宗缺少合适人选,经李贤推荐,王越被召见。他举止干练、言辞敏捷,深得皇帝欣赏,被任为右副都御史,不久又升为大同巡抚。此后政绩卓然,文采亦受推崇,他的诗文气势宏伟,浅显易懂,常常以通俗的文字写出高雅之感,深受后辈文人喜爱。
征战有功
成化三年,王越奉命西征,与鞑靼军交战。他运筹帷幄、善用计谋,击溃敌军,由此开启戎马生涯,边疆成为他终身的战场。成化五年,蒙古入侵河套地区,守军告急,他亲自出兵,以高超的调度能力让各路军马取得胜利,并与朱永联手讨伐阿罗出,再度获胜。
成化七年,他与刘聚大破蒙古军,升任左都御史,成为朝野瞩目的名将。当年秋,蒙古军卷土重来,将老弱留在红盐池,以轻骑突袭明朝边境。王越识破敌谋,巧妙绕至敌后,直捣其营,釜底抽薪,一举击破蒙古军根基。此战之后,蒙古多年不敢轻易犯边,边关暂享安宁。
官途曲折
然而,外患虽解,内廷之争却给王越带来打击。当时权宦汪直专权西厂,官员多不齿其行,唯王越主动与之交好,因此招致非议。他深知汪直得宠于皇帝,若与之为敌必受牵连,而边疆若失去他坐镇,随时可能陷入危机。这是他权衡后的无奈之举。
1483年,汪直倒台,王越因关系密切而遭牵连,被削职贬往安陆,连带三个儿子的官职也被废除。他一度抑郁成疾,甚至萌生自尽之念。幸好朝廷宽大处理,仅是轻罚。孝宗继位后,他上书申冤,逐渐恢复名誉,终得官复原职。1495年,皇帝欲任他为督察院长官,但因群臣反对作罢。不久吐蕃进攻哈密,鞑靼又威胁大同,危机四起。群臣纷纷力荐王越,1498年他统兵三路奇袭贺兰山,大败敌军,被加封为太保兼太子太傅。
命运多舛
本以为此后仕途顺遂,谁料又遭风波。孝宗宠信的宦官李广获罪自尽,有人借机诬称王越与其同党,要求治罪。皇帝未理会此事,但王越心中气愤不已,不久郁结成疾,1499年病逝。皇帝闻讯大为悲痛,亲自罢朝为其致哀,并赐予厚葬,其孙子也获封官爵。
小结
纵观王越一生,他文武兼备,戎马倥偬,始终忠心报国。然而,他的卓越才干也使他屡遭小人陷害。幸而历任皇帝对他多有信任,使他有机会施展抱负,屡立战功。他的功绩虽不如霍去病、范仲淹般广为人知,但其忠勇与才华,同样值得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