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字玄伯,生于公元200年,卒于260年,来自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他是魏国名将陈群之子,陈群又被视作曹丕四友之一。曹丕去世前,曾指定陈群、司马懿、曹真、曹休为托孤的大臣。尽管出身显赫,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陈泰却站在司马懿一边,甚至参与劝说曹爽放弃抵抗。这一选择为后人理解他在权力漩涡中的处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陈泰为何没有反抗呢?就此,笔者认为,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陈泰缺乏可以反顶司马懿的实质军事力量
首先,从官职与军事权力的分布来看,陈泰在曹魏时期并非真正掌握大兵的统帅之权。青龙年间(公元233—237年),他任散骑侍郎的位置。237年12月(青龙四年),陈群去世,陈泰继承颍阴侯的封号。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他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并增授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等职。正始九年(公元248年),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仍然不掌握军事大权。换句话说,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陈泰并没有独立指挥部队的资历与权力,回到中央后也只是文书体系的官员而非实际的军事领导者。因此,即便他像某些人那样支持曹爽,在军事层面也难以对局势产生决定性的改变。
二、陈泰与司马懿家族之间的深厚交情
曹魏四友,即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是曹丕的亲信与核心幕僚,协助曹丕稳固太子之位,直至最终登基。早在东汉末年,司马懿与陈群之间就已结下深厚的友谊,关系密切。随着岁月推移,陈泰与司马师、司马昭等人之间也从小就有交往,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成长圈与利益共同体。这种自幼至年的密切往来,使得陈泰几乎不可能站到司马懿家族的对立面去背离家族利益。换言之,情义与实际的政治同盟使他在关键时刻更倾向于与司马氏同路,而非与其对手对立。
三、曹爽的举动损害了陈泰家族的长期利益
曹芳即位后,曹爽凭借亲信丁谧等人的计策,将司马懿、蒋济等老臣排挤在外,进而让曹羲、曹训、曹彦等亲近兄弟掌管都城洛阳的禁军。而曹叡在位时,曾排挤一些浮华而声望不高的官员,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最终也被曹爽拉拢任要职,成为朝廷的实际掌权者。这样的权力重组,导致陈泰身为尚书的处境逐步边缘化。更重要的是,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选人权力交由望族世家,和曹爽偏爱宗室与亲信的用人策略产生冲突。这就使得陈泰及其他世家大族的利益在曹爽的扩权中受到侵害。从这个层面看,陈泰并非主动站队司马懿以对抗曹爽的那类人,反而更可能是在对抗曹爽的势力中与司马氏合作,以维护家族利益的稳定。最后,在高平陵之变之后,陈泰虽然得到了司马氏的信任和任命,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曹爽的威胁,而非针对魏帝本身的根本对立。为避免朝廷内耗进一步升级,他选择主动外调至雍州任职。在任期间,他以稳健的治理与周边防务,成功抵御蜀将姜维的多次进攻,借此为自己赢得了相对安稳的政治与军事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陈泰在高平陵之变中的选择,并非出于背叛或盲目緊随他人,而是基于自身的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以及与司马氏的长期联盟所构成的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