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普遍重视誓言,人们不仅喜欢发誓,也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誓言。这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天地有神明在上,暗室之中也无法逃过神灵的耳目。“举头三尺有神明”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深植人心的信仰。古人坚信,欺骗他人就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便是冒犯神灵,所以誓言就成了维护诚实与信义的重要形式。
到了现代,人们则普遍明白,誓言并不能真正改变事实。如果誓言真的有用,世上便不需要测谎仪来揭露虚伪,也不会有人因子女的容貌与自己毫无相似而焦虑。现实生活中,誓言反而常常被用来掩饰谎言,成为一种修辞与伪装。但即便如此,人类对未知仍怀有敬畏之心。比如当有人要求“登月者”在他们最敬重的经典上发誓时,往往无人敢随意应承,这正说明誓言仍带有一种无法完全摆脱的心理威慑力。
历史上,誓言与结局的巧合不时发生,这些巧合在史书与小说中被夸大,便形成了所谓“一语成谶”。以三国时期为例,不少名将的誓言最终似乎真的应验了。孙坚就是典型,他当年信誓旦旦,指天画地,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必定会觉得自己落入了所谓“报应”。公元191年,他率兵入洛阳宫,意外获得了金镶玉的传国玉玺。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让他心生觊觎,也让袁绍生出贪念。袁绍派人索要时,孙坚发誓说若真有私藏,必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结局却真如誓言,他不仅战死沙场,甚至长子孙策也因中箭而亡,令人唏嘘。
《三国演义》中对孙坚的死亡描写尤为惨烈:锣声突响,山石乱落,林中万箭齐发,他中石中箭,脑浆迸裂,战死岘山,年仅三十七岁。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其他史籍,都确认了孙坚被乱箭乱石击毙的事实,这似乎让人更加坚信誓言的灵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桃园三结义的誓词。刘备、关羽、张飞曾誓同生死,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关羽战死后,刘备依旧称帝,张飞照样领兵为将,他们并没有立刻随之殉死。这就说明,有的誓言并不是那样“毒”,其中还有回旋余地。仔细分析,桃园誓词中“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并非“必须”,更多是一种心愿表达,而非铁律。
相比之下,真正狠辣的誓言来自孙刘联盟。当时诸葛亮与孙权缔结盟约,誓言极为严苛:若有违背,便要遭受天谴,师出无功,国祚难继。然而事实证明,双方都心知肚明,盟约更多是政治策略而非生死契约。孙刘两家虽曾合作对抗曹魏,但很快便各怀心机,魏蜀大战时东吴未必尽心支援。可见,即使誓言写得再毒,枭雄们也未必当真。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袁绍当年作为盟主起草的讨董誓言,规定凡是背盟者将不得善终、断子绝孙。结果,袁绍与袁术兄弟率先违背,互相倾轧。袁术临死渴求一口蜜水而不得,袁绍的儿子们则把兄弟相残演绎到了极致。他们宁可把家产献给曹操,也要借兵攻打亲兄弟,甚至亲自披挂交锋。兄弟阋墙的悲剧,恰好印证了誓言的荒谬。
不仅人间如此,古代神怪小说里连“神仙”都不把誓言当回事。比如《封神演义》中殷洪发下毒誓,申公豹却讥笑那只是“牙疼咒”,不值一哂。事实证明,无论凡人还是仙人,誓言的效力都并不可靠。
总的来看,古人虽重视“信”,却并非所有誓言都能兑现。孙坚、袁绍等人因誓言而背负“报应”的象征,而刘关张则凭情义掩盖了誓言的漏洞。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古人以此作为立身根本,但即便是圣贤如孔孟,也承认“君子可欺以其方”。誓言终究只是人心的映照,它既能震慑人心,也可能被轻巧掩饰,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份内心的诚信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