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十五岁的时候,因为贪玩不肯学习,被母亲扯着耳朵硬生生赶去读书,这才拜了当时的著名学者卢植为师。或许有朋友会疑惑,卢植是谁?且慢,先看看他的师承背景。卢植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经学大师马融(注意,不是孔融)。马融在汉代学术界地位极高,弟子众多,据说门生上千。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被称作“汉代经学集大成者”的郑玄。不过,马融虽收徒无数,却极少有人能真正得到他的亲自教诲。史书记载郑玄拜在马融门下,却整整三年未曾得见其面,只能由高年弟子代为传授,直到将近学成,才获准与老师直接学习。由此可见,马融不仅学问渊博,架子也极大。相比之下,刘备的老师卢植就要幸运得多,他不仅成为了马融的入室弟子,亲受其传授,更被誉为门生中的翘楚。这样看来,刘备虽说天资平平,但能得名师指点,基础还是不差的。若放到今天,卢植就相当于顶尖中学的特级教师,而刘备虽不算用功,但耳濡目染,学问底子也不会太薄。
不过,从刘备的生平来看,他既没有被推举为茂才、贤良方正之类的科目,也没有进过太学深造,因此学术水平并不算拔尖。评委会经过反复考证,认为刘备大致相当于高中学历。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态度端正,政治立场正确,但个人作风偏好哥们义气,喜欢结交江湖豪杰,还常与一些市井青年拉帮结伙,这无疑是需要批评的。总体来说,他的思想品德勉强及格。学习期间,刘备兴趣广泛,喜欢参加文体活动,也关心时事,但严重偏科,尤其在文化课上缺乏主动性。课堂上不专心,总爱做小动作,甚至经常要提防老师突袭检查。由于考试时常靠偷看同桌答案,日子一久竟练出了一种奇特的“斜视”,史书称之为“顾自见其耳”。在学业方面,高中会考成绩勉强过关,而若以现代升学标准衡量,他的高考成绩应当只能在大专线附近。至于为何最终辍学,后人有不同推测:一说是家境贫寒无力供读;另一说则是刘备本人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放弃求学。无论如何,他最终没有走完学业之路。
与刘备相比,曹操的出身与求学经历截然不同。曹操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父亲曹嵩性格开明,教育方式并不苛刻,给予了他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从现代的角度看,曹操的家庭条件堪称理想。虽然他同样不太喜欢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儒家经典并不特别热衷,但正因如此,他得以摆脱许多旧有束缚,培养出更为开阔的眼界。曹操的成绩总体不错,而且兴趣广泛,发展全面。他擅长草书,围棋水平颇高,酷爱军事谋略,也痴迷于文学与音乐,甚至在医学方面也有深入研究。这种涉猎广泛、才华横溢的成长轨迹,与刘备那种受限颇多的少年学习经历截然不同。
至于曹操的师承,史书并没有留下明确记载。但从他一生的表现来看,他的学问和汉代“独尊儒术”的经学传统有很大差别,很可能师承十分隐秘,不为当时社会主流所接受,因此他本人对此三缄其口,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尽管如此,曹操曾被举为孝廉,又因精通古学而被任命为议郎,这说明他确实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综合评定,曹操的学历大致相当于本硕连读,只是因为“英语六级”没通过,未能获得硕士学位,止步于学士。对于他的评价,历来已有无数定论,这里不必赘言。借用当时著名评论家许邵的一句话,总结曹操的一生最为贴切:在治世,他是能干的贤臣;在乱世,他则是奸雄的代表。
这般对比,刘备与曹操在求学背景与成长环境上的差异,恰好为他们日后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政治道路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