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位居东方的大国,国力雄厚,曾一度与周天子相抗衡,展现出不凡的政治与军事实力。进入战国后,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一度走向强盛。然而,到了楚怀王时期,楚国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在与秦国、齐国等强敌的交锋中,楚军接连受挫,例如垂沙之战、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和鄢郢之战,都给楚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使得楚国的国力逐渐衰退。尽管如此,在战国后期,楚考烈王登基后,楚国却再度出现复兴迹象。他在内政与军事上的一系列措施,使楚国不仅有力地救援了赵国,迫退了秦军,甚至还灭亡了鲁国,重新在战国七雄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
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记载作“元”),是楚顷襄王的儿子。他早年被立为太子,却在楚顷襄王与秦国的外交妥协下,被送往秦国作为人质。这在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间常见的政治手段。例如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也曾长期寄居于赵国邯郸为质。幸运的是,楚顷襄王在位二十七年时(公元前272年),病情加重,春申君黄歇设法接回太子熊完,使其顺利回到楚国。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去世,熊完继位,史称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在位后对内政进行了调整。他任命黄歇为令尹,并封以淮北十二县,号春申君。春申君不仅位高权重,还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其政治与外交手腕对楚国的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图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史载楚考烈王并无子嗣,这让春申君颇为担忧。他遂将赵人李园之妹李嫣嫣进献给楚考烈王。李嫣嫣怀孕生子后被立为太子,即后来的楚幽王。这些宫廷故事,也反映出楚国当时政治运作的复杂性。
二
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大举伐韩,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韩王为求自保,欲将上党献予秦国,但当地郡守不愿轻易屈服,于是将上党献给赵国,希望借赵之力抵御秦国。赵国果断接受,并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与秦军对峙。廉颇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僵持三年之久。
然而,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受秦国反间计影响,轻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惨败,四十余万将士被秦国坑杀,史称长平之战。此战后,秦军趁势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之际,楚考烈王深知若赵灭亡,秦国必将更加强大,于是派春申君率军驰援赵国。同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也亲率大军前往。三国合力,再加上赵军殊死抵抗,终于击退了秦军。此战不仅解除了赵国之危,也使秦国元气大伤,损失数十万兵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楚国因解邯郸之围而声威大震,楚考烈王的名声也因此在列国间广泛传扬。到公元前242年,六国担忧秦国势力扩张过快,决定合纵攻秦。各国一致推举楚考烈王为纵约长,由春申君统率联军攻秦。六国大军一度打到函谷关外,迫使秦国举全国之力迎战。但由于六国内部利益冲突,再加上整体实力逊于秦国,最终这次声势浩大的合纵战役以失败告终,六国再度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三
除了参与合纵抗秦和救赵之战,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还吞并了鲁国。鲁国在春秋时期曾是礼乐文明的典型代表,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临黄海,西抵定陶。但到战国中后期,鲁国早已国力衰微,不足以抵御强邻。公元前261年,楚国出兵攻鲁,占领徐州一带。公元前256年,在长平与邯郸之战尘埃落定后,楚考烈王再次派兵彻底灭亡鲁国,将其国土纳入楚国版图。此举不仅增强了楚国的实力,也使楚国疆域扩展到今山东省腹地,并蚕食了齐国部分土地。
综上所述,楚考烈王即位期间,楚国在春申君等贤臣辅佐下重新焕发活力。虽然最终仍未能阻挡秦国的统一步伐,但在战国风云激荡的后期,楚国的复兴无疑为六国抗秦提供了短暂的支撑,也让楚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