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真的有必要天天跑吗?
这是许多跑者心中的疑问。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跑步是一项对身体有一定负荷的运动,在跑步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保证充分的休息,这样才能让身体在下次跑步时发挥出更好的状态。
但如今,很多跑友陷入了过度跑步的误区:他们天天都在跑步,有的甚至早上跑完5公里,晚上还要进行长距离慢跑(LSD)。
这种对跑步近乎着魔的疯狂行为,真的对身体有益吗?
对于真正追求健康的跑步方式,我们建议一周跑三次,一次跑5公里。
那么,为什么说这样的跑步次数和距离是最健康的呢?
在开始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跑步目标。如果你的目标是挑战一场42.195公里的马拉松,那么一周三次的训练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马拉松需要系统、高强度的训练计划来提升耐力和速度。
但如果我们跑步的初心和目标仅仅是为了健康,那么一周跑三次无疑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一周有七天,采用跑一休一的方式能让身体更轻松地应对跑步,跑完一次后,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不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从身体恢复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能让肌肉、关节等在运动后得到充分的修复。
同时,关节也能得到舒缓,减少磨损和炎症的发生。
单从跑步能力提升的方面考虑,一周三次的训练量也不会让身体承受过度的压力,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我所在的跑团有一位55岁的老前辈,他一直坚持一周三次的训练计划,不急不躁,每次都用5分30秒的配速稳稳地完成5公里。
他从来不去参加那些激烈的比赛,只是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
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科学跑步方式的益处,他的跑步状态非常好,整个人显得轻松自在,没有丝毫的疲倦和劳累感。
为何一次跑“五公里”最好?
5公里,是大多数跑者会选择的跑步距离,对于绝大多数大众跑者而言,大概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这一距离。
这个时间点和在跑步过程中达到的心率值,对减脂有着显著的效果。
医学研究还表明,一天行走10000步对膝盖的健康最为有益。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每天大约会走5000步,那么剩下的5000步用来跑步是非常合适的。
而且,适度的跑步对膝盖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跑步时,关节周围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变得更加有力,从而减轻膝盖的负担。
我还记得去年在广州半程马拉松赛场上,遇到了一位40岁的跑友,他一脸无奈地跟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他之前每天的跑量过大,导致膝盖严重受伤,只要进行长距离跑步,后半程就痛苦不堪。
后来,他听从了建议,减少跑量,每周进行三次训练,每次跑5公里。
通过这种科学的训练方式,他的膝盖逐渐恢复,又能重新享受跑步的乐趣了。
由此可见,5公里的跑步距离足够满足我们日常的跑步需求,毕竟,健康才是我们跑步的最终目标。
跑步是一项美好的运动,但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