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段时间又重温了一遍《王牌对王牌》第七季,其中刘涛在节目里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主持人提问嘉宾们对宋朝的印象,刘涛脱口而出:“宋朝的士兵是按身高来发薪水的。”小编听后顿时愣住了,这样奇怪的制度竟然真实存在吗?难道这与宋朝长期以来的积弱不振有关?怀着疑问去查阅了史料,才逐渐明白其中的缘由。
古代的士兵并非都能领薪
今天的人参军,无论入伍还是复员,国家都会提供补贴和保障。但在古代,士兵的待遇并没有这么优厚,能不能拿到薪水,完全取决于当时实行的募兵制度和王朝财政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所有男子都有从军的义务。国君一下令,哪怕是农夫、工匠也要披甲上阵,军队的中坚多是平民,而奴隶往往被充当牺牲品。
秦汉时代,则推行征兵制,男子二十岁起要登记,五十六岁之前至少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服役期间,伙食虽由官府提供,但衣物、盔甲甚至武器都需自备,更别提工资了。1975年出土的“秦军士兵家书”木牍中,就有一名士兵写信回家索要军衣,令人唏嘘。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更是残酷,军户父子世代为兵,社会地位极低,只有得到赦免才能恢复平民身份。
隋唐的府兵制,看似灵活,实际上就是地方大户的私兵纳入国家体系,最终造成藩镇割据的祸患。
到了唐末至宋代,募兵制逐渐盛行。既然是“招募”,自然要给予相应待遇,于是有了薪饷一说。宋代兵士也因此在经济上有了一定保障。
再往后,元朝的部落兵制、明代的卫所制以及清代的旗兵制,都或多或少沿袭了“世兵”或“全民皆兵”的传统。总体来看,古代士兵大多没有稳定工资,往往靠战利品或农耕度日,宋代的募兵制在当时反而算是一种进步。
宋朝积弱的根源
众所周知,宋朝国力虽强,却在军事上长期积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周边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强盛,另一方面则与赵匡胤定下的家法息息相关。
开国之初,赵匡胤深知五代十国更迭频繁多因武将跋扈,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人的权力,并确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方针。此后,武将地位急剧下降,军队还实行“更戍制”,将领不得长期统兵,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例如赵光义北伐燕云失败,史家就批评说:元帅不了解部将能力,部将又不知士兵勇怯,赏罚不明,军心涣散,战败几乎是必然的。
再加上募兵制耗费巨大财力,而参军者大多是流民或无业游民,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都使得宋军战斗力难以保障。
身高成了选兵的重要标准
既然募兵需要花钱,朝廷自然希望挑选体格健壮、素质较高的人。古代衡量身体素质的直观标准就是身高。
《宋史》中记载,赵匡胤当时挑选高大强壮者作为“兵样”,送往各地募兵所,要求以此为样板。后来甚至制定了“等长杖”,按木杖的长度来衡量应征者的身高,达标者才可录取。
宋代还流行一句话:“万不得已不用南兵。”并不是说南方士兵不勇敢,而是他们普遍身材矮小,相较之下北方士兵更高大魁梧。因此宋廷偏好“青州兵”等高个子兵源。
宋仁宗的“身高工资表”
据史书记载,宋仁宗时期,士兵的薪饷确实按身高分档:身高五尺八寸以上的,月薪一千文;五尺七寸以上的,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的,五百文。这样的制度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被视为理所当然。
宋代士兵不仅能拿到工资,在年老或患病后还能得到国家供养,相比明清时期许多军户沦落如乞丐,宋兵的待遇已算相当优厚。不过,这笔庞大的军费也使得财政长期吃紧,成为宋朝难以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