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着手平定江东起,直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自立为吴王的这一段时间,淮泗集团一直是东吴政权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内部平乱,还是在外部与曹魏和蜀汉的抗衡中,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最信任的支持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力量也逐渐遭遇了来自江东本地士族的反击,最终走向衰落。
所谓淮泗集团,指的是以淮河与泗水流域为核心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湖北北部等地。最初,这些地方的士族和宾客,以及早期跟随孙氏兄弟的将领们,因躲避战乱来到江东,逐步形成了这一强大的政治集团。尽管在东吴建国初期,淮泗集团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与资源,但随着江东本土士族逐步崛起,他们的地位开始动摇。
一、彭城张昭、张休父子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昭因为战乱逃至江东,孙策创业初期,任命他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负责文武事务。孙策去世前,特意将自己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后者帮助孙权稳固政权,并通过安抚百姓和镇压叛乱来确保江东局势的稳定。可到了公元222年,孙权决定设立丞相一职时,虽然众人一致推举张昭,孙权却因认为张昭直言不讳、性格刚直而未能任用他,反而选择了孙邵和顾雍等人,其中顾雍更是出自江东本地士族。随着孙权称帝,张昭因年老体弱请辞官职,最终退隐为辅吴将军,生活较为清淡。
张休是张昭的次子,年轻时与太子孙登的友人如诸葛恪、顾谭、陈表等一同学习,担任过右弼都尉等职务。孙登去世后,张休被任命为侍中,并进一步晋升为扬武将军。然而,赤乌八年(245年),张休因遭受孙霸、全琮等人的谗言被冤枉并被赐死,年仅41岁。张家在东吴的辉煌也因此走向终结。
二、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为躲避战乱南渡江东,并得到孙权的高度信任,深得孙权器重,称为“神交”。他在缓和蜀吴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孙权称帝后,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封为宛陵侯。尽管如此,诸葛瑾的影响力并未得到完全释放,因为他并未完全参与孙权的核心决策。
诸葛恪,诸葛瑾的长子,自成年后便担任了左辅都尉等职。神凤元年(252年),孙权临终时,依照孙峻的推荐,将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之首。之后,诸葛恪掌握了东吴的大权。然而,建兴二年(253年),孙峻联合孙亮,将诸葛恪诱至宫中,在宴会上将他处死。诸葛恪的死给诸葛瑾家族带来了沉重打击,几乎彻底摧毁了他们在东吴的政治势力。
三、庐江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周瑜早年便与孙策结为知己,在兴平二年帮助孙策击败刘繇。之后,他随孙策征战,平定了江东的各方势力。孙策去世后,周瑜与张昭共同管理东吴政务,并在赤壁之战中亲自指挥吴军,凭借火攻大败曹操,极大提升了孙吴的威信。随后,孙权任命他为偏将军,南郡太守,并在周瑜提出的“取蜀并张鲁”战略上给予支持。可惜的是,周瑜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周瑜死后,他的后人未能在东吴政坛中再创辉煌。
四、临淮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在周瑜的推荐下投靠孙权,并提出了东吴要与蜀汉和曹魏三方鼎立的战略,得到孙权的信任。赤壁之战后,鲁肃被孙权称为东吴的元勋之一。公元215年,东吴夺取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在单刀赴会时,他机智辩论,令关羽哑口无言。尽管如此,鲁肃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他举行丧礼,诸葛亮也表示深切哀悼。鲁肃去世后,他的后人虽然继续在东吴效力,但并未获得显著的政治成就。
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后代,虽然在东吴的建立和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被江东本土的士族所取代,淮泗集团的影响力也随之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