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五人组的成员——萧何、曹参、夏侯婴、刘邦、樊哙,在当时的沛县中各有各的角色。萧何在这个团体中担任的官职最高,曹参和萧何的名声也相对更好,而刘邦和樊哙,则更像是沛县街头巷尾的小混混。然而,尽管身份地位悬殊,这五人之间的关系却异常密切,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联盟。
刘邦最初担任的是亭长职务,曹参则是一个负责管理监狱的小吏,而萧何则在沛县担任主吏掾,是刘邦和曹参的上司。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尤为亲密,甚至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刘邦,然而,刘邦后来成为皇帝时,对萧何从未怀恨在心。正是因为彼此间深厚的友情,萧何才敢这样直言。虽然萧何表面上如此言辞犀利,事实上,他在刘邦起事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举族全力支持刘邦,甚至在刘邦赴咸阳公干时,其他人送了三匹马,而萧何则送了五匹。这些事刘邦成为皇帝后提及,并成为封赏萧何的理由之一,实际上萧何对刘邦的支持远不止这些。
曹参虽没有萧何那般显赫的帮助,但毕竟是位小吏,能为刘邦提供的帮助相较于萧何要少得多。然而,即便如此,这五人组依然具备了决定沛县局势的能力。随着刘邦起事,萧何负责后勤保障,曹参则迅速转为战斗力强大的将领,成为刘邦手下的得力战将。随着战事的推进,萧何和曹参之间因职能不同,渐渐产生了分歧,尤其在功劳的分配上,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在分封诸侯时,刘邦与张良讨论时,张良提醒他要小心这些好兄弟间的竞争。刘邦感到紧张,最后采纳张良的建议,封了自己最不喜的雍齿为什方侯,而雍齿的后代,也最终在蜀汉时期发动反叛,证明刘邦的做法并非无的放矢。对于武将们的心情,刘邦给出了解释,他表示萧何是全力支持自己的人,而其他武将则只是派出了部分人来帮忙,显然,刘邦已经为萧何和曹参之间的分歧做出了判断。尽管武将们不满,但刘邦以萧何在整个起义中的核心作用为理由,成功平息了这一争议。
不过,曹参并不甘心失败,他反击时试图将自己与萧何进行对比,而萧何方面也做出了回应。关内侯鄂君站出来为萧何辩护,将攻城之功和安邦治国之功进行了对比,最终反击了曹参。刘邦完全站在萧何一边,关内侯鄂君因此得封为安平侯,充分显现出刘邦偏向文官的倾向。最终,萧何获得了不需要跪拜的特权,甚至被赐予了佩剑和履上殿的荣誉,而曹参则被迫离开了长安,被派往齐地辅助刘肥。此时,萧何与曹参的关系彻底破裂,曹参几乎彻底失败。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道:“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从朋友变成对手,无疑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仅止于此,萧何和曹参也许不会被视为伟大的贤相。然而,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权力掌握在吕后手中,虽然刘邦曾明确指示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位,但是否能顺利继位,仍取决于吕后的决定。
萧何与吕后的合作,始于他们共同策划诛杀韩信。吕后对萧何极为信任。当曹参听闻萧何去世的消息时,他表示自己肯定会接替萧何的位置,这或许与萧何的力荐有关。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证实了这一点,称“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表明萧何在曹参的任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参继任后,并未表现出新的强硬手段,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萧何。在一次与汉惠帝的对话中,曹参问皇帝自己和萧何相比如何,汉惠帝的回答很明确:“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没有生气,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胸怀,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萧何。这一幕显示了曹参超乎常人的勇气与胸怀,虽然他和萧何曾有过矛盾,但最终还是为了大局,选择了忍让。曹参没有选择通过自己的施政来证明自己比萧何更强,而是默默遵循萧何当初的规矩,甚至为此与自己的儿子发生冲突,保持了萧何的政策。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大局。
这一切,都展现了萧何与曹参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他们的“大局观”。这不仅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宽广视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有如此高瞻远瞩的眼光,的确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