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上,灾难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尽管战争是最大的灾难之一,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但有一种灾难,它的破坏力与战争不相上下,那就是瘟疫。二战时期,欧洲因战争丧命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然而在14世纪的“黑死病”大流行中,欧洲有高达2500万人的生命被带走,占了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瘟疫对人类文明的冲击远不止战乱,它甚至影响了欧洲的宗教体系,动摇了教会的权威,最终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中国历史上也曾遭遇过严重的瘟疫灾难。在晚清时期,鼠疫在东北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恐慌。然而,尽管瘟疫的蔓延极为迅速,但它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否则,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因此改变,甚至许多人可能无法顺利降生。鼠疫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感染者在短短几天内就会死去,严重时甚至在一天之内就会致命。即使是最为坚强的意志,也无法抵挡其可怕的威胁。 1910年,晚清的鼠疫爆发了。10月底,满洲里的首个病例被确认,随之而来的是疾病的迅速蔓延,东北平原及河北一带都受到了波及。为了应对这场灾难,清政府任命了伍连德担任疫情总医官。伍连德当时年仅31岁,且拥有西方的医学背景,他精通细菌学、公共卫生学和流行病学,深知必须依赖科学的方法来对抗瘟疫。尽管许多人因恐惧而不敢前去,伍连德仍勇敢地肩负起了这一责任。 在东北,伍连德遭遇了许多困境。当地的官员并不配合,百姓也抱有旧有的观念,拒绝进行尸体的解剖和焚烧,这使得防疫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此时,沙俄和日本的干预也让局势更加复杂。面对重重困难,伍连德依然不退缩,他一方面在田野里进行实地调查,确认疫病的宿主,一方面在实验室里解剖病人尸体,终于找到了传播源:野生啮齿类动物是主要的宿主,而瘟疫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 伍连德的研究成果推翻了当时外界流行的“消灭老鼠即能防止瘟疫”的观点。面对即将夺走近6万条生命的灾难,伍连德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隔离患者、消毒环境、封锁交通,并进行严格的尸体处理。尽管一度局势让人感到迷茫,但当清廷了解情况后,允许伍连德采取相应措施。 然而,瘟疫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对伍连德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伍连德并没有被这些质疑动摇,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在深入调查后,他发现东北地区的寒冷天气导致了尸体无法被彻底埋葬,而鼠疫杆菌可以在尸体上存活很长时间。对于一些日本专家认为“低温会让病菌自然死亡”的错误看法,伍连德严厉批评并向清廷提出了火葬尸体的申请,最终得到了批准。 伍连德带领团队采取了迅速而果断的行动,将尸体进行焚烧处理,最终在半年内成功地遏制住了瘟疫的蔓延。东北地区的死亡人数骤然下降,几乎降至零。中国对于这一灾难的有效应对,令国际医学界感到震惊。伍连德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便成功扑灭了瘟疫,避免了中国如同昔日欧洲那样遭受“黑死病”的毁灭性打击。因此,伍连德被誉为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无论如何,这次成功的防疫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伍连德的努力和智慧,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