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齐国存在800多年,楚国延续数百年,燕国传承至战国末期。秦朝14年,隋朝37年,元朝97年。
分裂的春秋战国诸侯反而比统一的大帝国活得更久,这背后隐藏着什么?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政变。
公孙无知刺杀齐襄公后,两个公子争夺王位。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小白跑到莒国。管仲奉命追杀小白,一箭射中他的腰带扣。小白咬破舌头,吐血装死,管仲以为得手,回去报功。
小白却连夜赶回齐国,抢先登基,这就是齐桓公。
春秋时代的权力更替,充满变数和机会,一个失败的刺杀,改变了历史走向。
齐桓公上台后,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重用差点杀死自己的管仲。"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桓公说,"今既立为君,将复仇邪?"
他选择了宽恕。
诸侯国之间虽然征伐不断,却遵循着一套共同规则分封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在这个框架内竞争。
分封制的核心是什么?分权。
每个诸侯国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齐国管齐国的事,楚国管楚国的事,周天子虽然是老大,实际控制力有限。这种结构分散了风险,一个国家出问题,不会拖垮整个体系。
对比秦朝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全国一盘棋,听起来很有效率,实际上风险巨大。中央一旦出问题,整个帝国跟着完蛋。
秦始皇死后,二世皇帝昏庸,赵高专权,短短几年,偌大的帝国土崩瓦解,这就是权力过度集中的代价。
齐桓公称霸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表面上尊奉周天子,实际上架空王室。这种做法很聪明,既获得了合法性,又保持了实际权力。
周天子也乐得配合,毕竟有齐桓公这样的强诸侯维护秩序,总比群雄并起混战不休要好,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
战国时代更精彩。
七个大国——秦、齐、楚、燕、赵、魏、韩,在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霸天下,每个都得小心应对其他六个的联合。
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魏攻打秦国。三国联军竟然攻破了函谷关,这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再强大的国家,面对联盟也得妥协。
合纵连横成了战国外交的主旋律,弱国联合对抗强国,这是合纵,强国拉拢弱国孤立敌人,这是连横。苏秦佩六国相印,推动合纵,张仪游说各国,破坏联盟。
这种复杂的外交博弈,实际上维持了系统的稳定。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称霸,都会遭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
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率领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差点灭了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城,被手下杀死。
齐国看似完蛋了。
田单出现了,这个齐国将军用"火牛阵"反击燕军。500头牛,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系着浸油的芦苇,点燃后,牛群狂奔冲向燕军。燕军大败,齐国复国。
一个国家可以被重创,可以几乎灭亡,但总有机会东山再起,这就是多极体系的韧性。
更有趣的是,各国之间的仇恨并非不可化解。
赵国和秦国世代为敌,渑池会上,秦昭王逼迫赵惠文王鼓瑟,赵国上卿蔺相如当场回敬,要求秦王击缶。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几十年后,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40万,按理说,赵秦两国应该不共戴天。
公元前259年,秦国质子异人在赵国生下儿子嬴政,这个孩子后来成了秦始皇,统一了包括赵国在内的六国,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为什么诸侯国能存在几百年?
答案是竞争。
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改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的这句话,道出了治国的真谛,先搞经济,再讲道德。
管仲具体怎么做的?设立"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各司其职,开发盐铁资源,增加国家收入。改革军制,"作内政而寄军令",平时生产,战时作战。
齐国因此成为春秋首霸。
楚国不甘落后,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国迅速崛起,挑战齐国霸权。楚庄王的改革更彻底——直接称王,不再承认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晋国也在变化,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历经磨难后回国称霸,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建立霸业。重耳的流亡经历让他见识了各国制度,回国后博采众长,推行改革。
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变强,因为稍有松懈就会被别人超越,这种外部压力,逼迫各国不断改革创新。
战国时代更激烈。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制。魏国李悝变法,建立法经。赵国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各国为了生存,必须学习先进经验,好的制度很快传播,差的做法迅速淘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齐国建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孟子、荀子、邹衍等大师云集。这里成为战国时代的思想中心,学者们可以自由辩论,不同学派并存。
人才自由流动。苏秦在秦国不得志,跑到赵国受重用,张仪被楚国羞辱,转投秦国成为名相,商鞅从卫国到秦国,成就变法大业。
这种竞争环境下,每个国家都有改进的动力和纠错的机制。做得不好,人才会流失,国力会下降,最终被别人吞并。
战国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齐国用刀币,赵国用铲币,楚国用蚁鼻钱。货币不同,说明经济政策各有特色,哪种货币更受欢迎,往往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强弱。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情况变了。
外部竞争消失了,没有了敌国威胁,改革的紧迎感也没有了,秦朝迅速走向僵化。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标准。表面看很有效率,实际上扼杀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更要命的是,权力过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英明,天下太平,皇帝昏庸,立刻天下大乱。
秦二世胡亥继位,昏庸无能。赵高指鹿为马,朝臣不敢反对。整个帝国失去了纠错能力。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点燃了全民起义的火焰。强大的秦帝国,14年就土崩瓦解。
后来的王朝也摆脱不了这个魔咒。隋炀帝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民不聊生。隋朝37年就灭亡了。
元朝统治中国97年,看似不短,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蒙古贵族与汉人官僚冲突不断,财政危机加剧,最终被明朝推翻。
大一统王朝的问题在于,缺乏外部制衡和内部竞争。权力腐败无人监督,政策错误无法纠正。一旦出现系统性危机,往往是致命的。
再看一个对比。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最后回到鲁国办私学。各国虽然不重用他,也没有迫害他,思想可以自由传播。
秦朝焚书坑儒,凡是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想,一律禁止。这种做法看似维护了统一,实际上窒息了思想活力。
春秋战国时代就不同。齐国衰落了,晋国可以崛起。楚国强盛了,其他国家会联合制衡。这种动态平衡,让各个诸侯国都能长期存在下去。
权力需要制衡,竞争促进进步,过度集中的权力看似强大,实际上脆弱不堪,适度的分权和竞争,反而能带来长期稳定。
春秋战国550年的分裂,孕育了中华文明最辉煌的思想成果。秦汉以后2000多年的大一统,虽然带来了政治统一,也付出了创新活力的代价。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键是找到统一与分权、秩序与活力之间的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