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公然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试图一举镇压解放战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进攻,解放军没有退缩,果断发动反击,全面展开了残酷的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无论在兵力、装备还是战略上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解放军的局势显得非常艰难。然而,解放军凭借灵活的游击战术和运动战等独特的战术手段,逐渐扭转了战局,战斗逐步朝着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进入1947年,国民党的颓势逐渐显现。随着战局的恶化,许多部队开始意识到无法扭转乾坤,为了保护百姓免受战火摧残,一些原本忠诚的国民党军队选择了起义,投向了解放军的怀抱。在漫长的解放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国民党部队选择起义,但其中最令蒋介石感到沉痛的起义,莫过于他最为依赖的一支部队——首都警卫师。
首都警卫师不仅肩负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区域安全防卫任务,更是蒋介石亲自打造的精锐之师。蒋介石将这支部队视为“御林军”,其重要性堪比帝王身边的亲军近卫。首都警卫师的兵员筛选极为严格,必须出身清白,有黄埔军校的背景或显赫的家庭背景,才能顺利入列。这支部队的装备也都是顶级的,美械、德械的武器配备齐全,同时还接受美军顾问的训练,战术体系完全按照西式精兵标准打造,堪称国民党军队中的精英。
然而到了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南京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蒋介石将首都警卫师与第102师合并,成立了第45军,名义上是加强野战能力,实际上仍然保留其“贴身保镖”的任务。此时,原任首都警卫师师长赵霞因升任军长,留下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空缺。各方势力纷纷涌向这个职位,贿赂四起,官场风波不断。然而,蒋介石在选择继任者时极为谨慎,因为首都警卫师的特殊性质,要求新任师长必须是绝对可靠的人选。
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则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极为关键的建议——推荐王晏清接任师长。王晏清,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出身青年军,曾担任208师副师长,抗战期间参与过淞沪、罗店等重要战役。作为一位实打实的战地干部,他与那些贪图权力的军官迥然不同:不贪不赌,洁身自好,直言不讳。在蒋经国的推荐下,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这一任命,王晏清由此接管了这支精锐部队。
1948年8月,王晏清正式调任第45军97师,也就是原本的首都警卫师。此时的南京已经民生困顿,社会动荡,法币贬值,粮价飞涨。城市里的百姓生活困苦,关于共军即将逼近江北的谣言四起,长江的天险似乎不再能阻挡解放军的进攻。王晏清感到心中一阵沉重,他并非不忠于蒋介石,而是他对国家现状的深感不安。如今的政权腐化、荒唐,令他逐渐心生悔意。
此时,王晏清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地下党员陆平。陆平通过王晏清的亲戚邓昊明介绍,几番交往后,王晏清发现陆平对时局的分析精准独到,不禁心生敬意。陆平并没有急于说服王晏清,而是在谈话中有意无意地提起了解放区的民生、党的政策以及如何团结百姓的事宜。通过这些言谈,王晏清开始对共产党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不再把他们视作蒋介石所说的“匪帮”,而是看到了他们的清廉、务实和真正关心百姓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晏清的内心开始发生转变。面对日益腐化的政权,他逐渐感到自己无法继续忠诚于蒋介石。与此同时,陆平的每一次谈话都在无形中推进着王晏清的思想觉醒。王晏清内心的挣扎愈加剧烈:他如何背叛蒋介石、背叛蒋经国的提拔呢?然而,身为军人,他又怎能眼睁睁看着这支精锐部队随着腐败政权一起走向灭亡呢?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王晏清终于作出了决定:他不能再等待下去了。1949年4月20日晚上,王晏清在97师指挥部内,紧锁眉头,正在对地图上的战局进行分析。原本计划在“渡江战役”前后起义,然而由于一次意外的电话误拨,这个计划不得不提前展开。电话的误拨直接引起了军统的警觉,南京卫戍司令部迅速派人前往97师调查,王晏清的处境瞬间变得危急。
就在那晚,王晏清冷静地做出决策,迅速下令全体部队集结,准备出发。整个队伍分成三路,快速向江边集结。夜行军中,士兵们大多并不知情,只感到气氛严峻紧张,连平时最为喧哗的运输队也压低了声音。随着主力部队抵达江边,王晏清亲自前往指挥,最终成功说服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团长,带领部队顺利渡江。
当王晏清和他的部队顺利渡江后,他立即向解放军递交了详尽的情报,包括部队编制、武器数量、南京守军布防计划等。这一举措,不仅帮助解放军在战斗中占得先机,也让蒋介石遭受了沉重的打击。97师的起义,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震撼。最信任的“御林军”竟然在最关键时刻选择背叛,给蒋介石的统治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
97师的起义,象征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时代的到来。它不仅改变了战局,更揭示了真正的忠诚应当归于国家、归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