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亡的记忆常常与晚唐的宦官乱政和藩镇割据联系在一起,但人们常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德宗李适。
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为何最终被评为“猜忌刻薄”、“自取其祸”?他在位二十七年,虽然看似勤政,但却亲手埋下了大唐覆灭的祸根。他推行“两税法”以解财政危机,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他猜忌功臣,导致了将帅们的离心,甚至不顾藩镇问题,反而加剧了动乱的蔓延。更讽刺的是,这位曾立志中兴的皇帝,晚年竟沦为宦官的傀儡。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要问:大唐的崩塌,是否从李适时期就已注定?而这位“中兴之主”,又为何成了帝国衰亡的推手?
742年五月,长安城大明宫内,唐代宗李豫的嫡长子李适出生。尽管出生在皇家,但李豫有二十多个儿子,当时并未对他特别重视。开元盛世末期,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在位三十年,大唐昌盛的景象笼罩着子民。
李适的童年在这个如梦如幻的盛世中度过。七岁开始,他接受严格的皇室教育,学习经史子集和骑射武艺。751年,九岁的李适被封为奉节郡王,开始涉足朝政礼仪。
然而,好景不长。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兴兵反唐,打破了大唐表面的平静。战乱突至,十三岁的李适目睹了禁军叛变、杨国忠之死以及杨贵妃的悲剧。这些场景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
在逃往蜀地的路上,他见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这些惨状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757年,李适随父亲李豫参与收复长安的战役,十六岁的他第一次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长安城市场废墟,皇宫被叛军掠夺一空。接下来的几年,他跟随父亲在各地平定叛乱,亲眼见证了藩镇势力的强大和朝廷权威的削弱。
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二十一岁的李适正式被立为皇太子。作为储君,他开始系统学习治国理政,特别关注财政问题,并深入研究税制弊端。与此同时,他也对地方势力保持警惕,父亲在藩镇问题上的妥协令他更加警觉。
李适谨慎地观察朝堂权力斗争,特别是父亲与权臣鱼朝恩的斗争。这些经历使他既学会了忍耐,也深深埋下了对宦官干政的戒心。
779年五月,唐代宗去世,三十七岁的李适继位称帝。面对国库空虚、藩镇割据、民生困苦等问题,李适展现出了励精图治的决心。他首先整顿朝纲,处死了长期专权的宰相元载。元载执政期间,财政积蓄丰厚,家中胡椒财富达八百石,李适的这一举动震慑了朝廷的贪官污吏,使得官场风气一时焕然一新。
然而,为解决安史之乱后的财政混乱,李适推行了两税法改革,由宰相杨炎负责执行。这一改革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朝廷在一年内增收三百余万贯赋税。然而,李适多疑的性格最终导致他因猜忌将杨炎贬官并赐死他,这也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在吏治方面,李适严格审核官员,并恢复了考试制度。一旦发现官员贪污行为,李适从不手软。781年,因贪污被处死的汴州刺史李灵曜家产被充公,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朝廷的吏治。
在军事上,李适试图恢复中央权威,派遣使者监督各藩镇,要求节度使遵守朝廷法令。对于桀骜不驯的藩镇,他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然而,他的多疑性格最终导致了失败。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叛军打进长安,李适仓皇逃至奉天。784年,虽然平定了叛乱,但他解除了李晟等将领的兵权,并转而信任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让他们掌管禁军。这一决定为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晚年的李适对武将更加猜忌,转而信任身边的宦官。796年,他设立左右神策军中尉,但却交给了宦官。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格局。
李适晚年依赖宦官,他们掌控朝政,干预官员任免,使得朝中正直之士遭到排挤,剩下的多是趋炎附势之辈。贞元后期,李适健康每况愈下,沉迷佛教,并在宫中设立内道场听经。宦官们趁机篡权,甚至更改圣旨办事,太子李诵心急无力。
李适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财政上,两税法暴露出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