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的楷模,向英雄致敬!在闲暇之余,我认真追看了电视剧《功勋》的每一个单元,这部剧围绕八位英勇人物的故事而展开,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通过他们的传奇经历,我们不仅看到了英雄们的奋斗业绩,更感受到那种可贵的楷模力量与英雄魅力。
无名英雄于敏
1961年,基础科学研究员于敏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他因舅舅在国民党后勤任职的事情被带走问话。在此险境中,妻子孙玉芹向领导老郝求助,最终将于敏救出。但在逃避这场风波后,他们却也为出国留学的计划而忙碌。老郝则希望将于敏调往氢弹理论的预研究领域,然而于敏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留学机会,选择全力以赴投入科研工作。
经过长时间与陆杰等人的努力,他们获取的数据却不尽如人意,仅仅捕捞到一条小鱼。经过深刻反思与切实分析,于敏终于得出结论:美国权威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中的某些结论是错误的。然而,面对同事们的质疑,尽管大家选择相信权威,陆杰却坚定地站在了于敏这一边,支持真理的声音。
在一次上级领导的检讨会上,于敏愤然表态,科学没有可靠证据绝不能盲目推进,追求真理必须严谨如一。终于,在连续的工作强度下,大家的思维都显得疲惫不堪,于敏决定宣布放假三天,结果却因此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几日后,部长亲自找上老郝,询问氢弹理论研究的突破情况。虽然老郝如实相告,但部长依然要求于敏他们第二天返回工作。老郝为此与部长争取到了额外的五天时间。然而,超负荷的加班导致于敏再次昏倒。当最后的期限来临时,老郝仍在犹豫是否向上海的华东计算机研究所请教,最终计算结果却令人振奋,精准无误。激动的老郝立刻启程飞往上海。
不料,噩耗传来,老郝在返程时遭遇了飞机失事。于敏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但他选择将这份痛苦转化为继续奋斗的动力。在青海基地,氢弹制造的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于敏和陆杰的团队面临棘手的技术问题。在距离预定实验仅剩无几时,一个关键部件在手工加工过程中出了岔子。经过深思熟虑,于敏果断做出了不影响实验的决定,坚定地推进了试验进程。
在北京,为了慰问科研人员的家庭,组织专门举办了新年联欢会。为了保证氢弹试验的顺利进行,于敏和技术专家原瑾泓赶到了戈壁滩的试验基地。随着实验的临近,基地的氛围愈加紧张。在紧张的工作中,于敏与一位现场军人发生了小冲突,但最终他们却在解决问题后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1967年6月17日,试验的那一刻来临,机组将氢弹成功空投并引爆,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科学家的生活并不优越,尤其是寒冷的戈壁滩,常使大家受尽冻伤,鸡蛋这样的食物更是成为“奢侈品”。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却依然克服种种困难,严格履行科学责任,按时保质完成重大科研任务。
与此同时,这些科研人员的工作极为保密,无法向家人倾诉,时常一走就是几个月,回家变得无期。长此以往,部分科学家的伴侣不堪等待而选择分开或嫁人。这些无名的英雄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扛起重担,甘愿在背后默默奉献,秉承着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教育子女时,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英雄是什么:那些为国家奉献的军人,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那些国之脊梁,正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