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威远县凭借独特资源与战略位置,从默默无名的内陆小城到支撑抗战的工业阵地。这片土地上的煤铁资源,在战火中化作抗敌利器,其工业发展轨迹不仅见证了后方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更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
▲
民国时期威远县矿产资源分布图(威远县档案馆藏)
0
1
资源禀赋:工业崛起的先天底气
威远的工业基因,深植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这里“煤藏丰富,煤质亦佳”,自明代起便是自贡盐场的燃料供给地,清代乾隆年间《威远县志》便有“自流井煎盐,务需威煤孔亟”的记载。
▲1940年威远煤矿矿区全景
除煤炭外,铁矿资源同样富集,1938年全县已有56个铁矿槽,年产铁矿3500吨,8家冶铁工厂年产土铁1200吨,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威钢185m³高炉的球式热风炉
这种资源优势,早在20世纪初就已激发民族觉醒——面对帝国主义对四川矿产的觊觎,威远商民纷纷兴办矿冶业,“
威远工业文化
”在爱国热忱中萌芽,为战时工业爆发积蓄了力量。
0
2
时势造就:从资源小城到抗战阵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改变了威远的历史轨迹。沿海70%工业沦陷,国民政府启动工业内迁,四川成为后方核心。而沿海盐场失守后,“川盐济楚”成为燃眉之急,自贡盐场需增产至
650万担
,燃料需求激增,威远煤炭的战略价值瞬间凸显。
▲民国时期威远河边的煤炭堆栈(
威远县档案馆馆藏
)
与此同时,前线对钢铁的需求迫在眉睫,沿海钢铁厂沦陷导致供应中断,威远的铁矿与冶铁基础,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天时(工业内迁政策)、地利(紧邻自贡盐场、资源富集)、人和(商民爱国传统)交织,让这座资源小城顺理成章成为抗战后方的重要工业阵地,跻身
“战时”
四川五大工业区之列。
0
3
战时担当:煤铁为刃的实战贡献
成为工业阵地的威远,以实打实的产出支援前线。煤炭通过古佛顶古道(日均3000匹驮畜、3000名运夫)与威远河(
双堰船闸
建成后运量翻倍、运费降36%)组成运输网,每日向自贡盐场输送约1000吨燃料,保障“川盐济楚”通道畅通,打破日寇海盐封锁。
钢铁则直接服务军需,1937年至1945年,威远外销钢铁2.5万吨,其中新威矿冶公司等企业生产的1900吨直供兵工署,化作枪炮弹药;其余制成盐锅、农具,兼顾民生。
▲
1990年代的威远钢铁厂全貌(图自《威钢志》)
0
4
逆境发展:从土法到新机的突破之路
为扛起战时重任,威远工业在困境中求变。煤炭业从战前140余个小煤矿,发展到1940年400余个,年产煤超30万吨;1940年黄荆沟威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引入蒸汽绞车、机械排水,开创机械化开采先河,日产煤从100吨提至400吨,跻身四川“四大抗战煤矿”。
▲
停靠在货场的威煤小火车
钢铁业则实现技术跨越,1939年新威矿冶公司尝试高炉生产,1941年资源委员会接管后,炼铁专家靳树梁改进15吨高炉,焦比降至1.2吨/吨铁(同期同类型炉约2吨),产量设计率达80%,至抗战胜利累计产铁5094吨,完成从土法到现代冶炼的突破。
0
5
历史回响:遗址与精神的当代启示
如今,黄荆沟矿区的老矿井、古佛顶古道的蹄痕、威远河的
堰闸
,仍在诉说那段岁月。这些工业遗址不仅是“活历史”,更凝结着威远人的精神内核——物资匮乏时,矿工排水不止;敌机威胁下,铁工守炉不歇,这种“实业救国”的坚守,成为跨越时代的财富。
▲威
远煤矿二井井架
它们启示我们资源是基础,精神是动力。威远的崛起证明,国家危难之际,平凡岗位亦可铸就民族脊梁;而今天,这份坚韧与担当,仍是实业兴邦的底气。
0
6
铭记价值:致敬永不褪色的工业脊梁
从资源小城到抗战阵地,威远的蜕变是一部后方工业救国史。煤铁资源化作抗敌利器,劳动者的双手筑起防线。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回望那些矿井与高炉,更是传承那份“以厂为营、以工报国”的信念,让威远工业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燎原。
来源:威远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