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战役即将爆发,粟裕早已预感到这将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斗。面对一位并不陌生的对手——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粟裕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在他眼中,虽然敌人并非新敌,但这场战斗的复杂程度依旧无法小觑。因此,粟裕在指挥布阵时,显得尤为谨慎细致。
随着战事的推进,粟裕很快发现了张灵甫部队的一个致命弱点——74师的兵力并未完全集结,部分部队出现了孤军深入的情况。这一发现让粟裕感到有机可乘,于是他迅速下令调动华东野战军纵队,向张灵甫的孤立部队发起了迅猛的攻击,实施包围战术。很快,粟裕的预判变成了现实,敌军74师被成功困在了以孟良崮为中心的狭长山谷区域,难以逃脱。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张灵甫感到压力山大,他迅速意识到自己已被困入瓮,于是急忙请求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介石当然不愿看到自己的精锐部队在孟良崮被消耗殆尽,立刻指挥了10个师的兵力前往支援。然而,粟裕早已预料到蒋介石的援军会来临,并且立刻指挥华野的2、3、7、10纵队在鲁南地区布置拦截阵地,全力阻止援军的推进。
张灵甫的情况愈加危急。就在这时,黄百韬率领的整编25师突破了粟裕的拦截,朝孟良崮地区疾速增援。然而,面对这股援兵,粟裕并未慌张,他指挥王必成率领6纵进行临时拦截。很快,王必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将黄百韬的部队截在了半路上。面对王必成的强势进攻,黄百韬毫无还手之力,彻底陷入了困境。
随着黄百韬的增援受阻,粟裕终于得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歼灭张灵甫的74师上。王必成根据粟裕的指示,立刻展开猛烈进攻,采取了夜袭与连续猛攻相结合的战术,令张灵甫的部队疲于应付,陷入绝望。经过数天激烈的战斗,张灵甫的部队已无力反抗,最终,张灵甫心灰意冷,决定在绝望中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尸体被发现于一处隐蔽的山洞中。
随着张灵甫的死去,74师的指挥系统彻底崩溃,副师长和其他军官失去了领导的支柱,纷纷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喊出了投降的口号。王必成见状,迅速下令将这些投降的敌军俘虏,并指示部队收缴了74师留下的美式武器装备,清理战场。
然而,在清理战场时,粟裕的部队并没有对张灵甫的尸体进行任何的侮辱行为。王必成并未忘记,即便是在敌人的阵营中,也有应给予的尊严。鉴于尸体因夏季的高温即将腐烂,他指示战士们对张灵甫的遗体进行了清理,并换上了整洁的衣物,以免尸体因暴露过久而散发恶臭。
随后,王必成调集了400块大洋,从6纵的军费中支出,为张灵甫购买了一口优质的棺材。这一举动虽然出于军事礼节,但也显露出王必成对敌人领导的某种尊重。尽管双方立场对立,王必成依然没有失去应有的体面与礼节。经过这些安排,张灵甫的遗体被安放入棺材,准备安葬。
在这一过程中,张灵甫的部下们也深受感动。当他们得知可以在师长入土前再看一眼遗体时,这些曾为张灵甫生死与共的军官们纷纷走到师长的遗体旁,围成半月形跪拜,或低头叹息,或默默流泪,悼念自己的指挥官。有些军官失声痛哭,情感迸发得如同泉涌。王必成站在一旁,作为一名军人,他深刻理解这种失去领袖的痛苦与无助,内心也为这些曾经敌对的军官的悲痛所动容。
这一幕,也让王必成深感战争之外,依然有着人性最温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