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军统的“六哥”,在渣滓洞的看守所逃脱,他声称自己之所以逃离,是为了避免军统、中统和地下党游击队三方的追杀,同时也想避免游击队的损失。他的理由看似堂皇且有理,仿佛是为了更大的利益着想。然而,回顾史料,细细推敲之下,我们会发现郑耀先的这一决定其实是个巨大的错误。首先,游击队本不会冒险攻击渣滓洞,所以所谓的“游击队遭受损失”的问题根本不成立。只要他坚持留在渣滓洞,不仅能够削弱中统和军统的力量,甚至有可能借机推翻当时最大的两个特务头目——叶秀峰和毛人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中统和军统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个特务组织最初是一个大机构的分支,军统在戴笠死后更名为保密局,中统也改为党通局,二者的恩怨却一直未曾消失。戴笠与徐恩曾是军统的一号人物,而中统的叶秀峰和毛人凤则代表着另一派系。这两股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超过了他们对地下党的仇恨。就在戴笠去世后,军统和中统之间的内斗变得愈加激烈,尤其是在高层领导的斗争中,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让两方彻底决裂。
郑耀先的逃跑,实际上令渣滓洞这一“绝对安全区”错失了成为“反击”中统的黄金机会。渣滓洞那时候是一个几乎无法攻破的地方,由沈醉亲自设计修建。其外形像一座巨大的岩石堡垒,连大炮都难以突破。游击队的武器简直无法与之对抗,因此,游击队根本不会主动攻击渣滓洞。而中统虽然能调动重型武器,比如迫击炮,但这也是郑耀先逃跑后的“未曾发生”危机。如果迫击炮真正击中渣滓洞,恐怕不仅是郑耀先安然无恙,连他背后的大佬叶秀峰也难逃一死。
但令人遗憾的是,郑耀先的逃离正好让袁农误以为他已被击杀,从而导致游击队遭遇不必要的包围。若郑耀先留在渣滓洞,游击队不仅能避免这场困局,甚至可能有机会一举瓦解中统与军统的这股力量。郑耀先的逃脱,不仅救了叶秀峰和田湖,却反而给游击队带来了严重损失,至此,游击队与郑耀先的责任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如果袁农在这种情况下遭到严厉处罚,甚至可能被撤职并接受追责。事实上,袁农虽然并未下令攻击渣滓洞,但他的疏忽与误判显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如此,若中统真的发动炮轰,毛人凤就再也无法躲过这一巨大的政治危机。因为中统与军统的勾结,等于触犯了蒋中正的底线。即便叶秀峰的身份再重要,毛人凤的仕途也必然会因此断送。
作为军统的最后一任正局长,郑介民深知军统和中统两派的分裂与对立。他清楚,一旦毛人凤与中统联手,必定是彻底背离军统的基本规矩。毛人凤背叛军统,与中统的合作无疑触犯了老蒋的最大忌讳。一旦事件真相大白,郑介民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将此事捅到蒋介民那里,藉此借机整肃毛人凤和叶秀峰。郑介民不仅有这一动机,而且有能力通过政治操作把两人从高层拉下马。
郑耀先本可以选择留在渣滓洞,等待时局发展或向郑介民求援,这不仅能让他保持较高的安全性,还能让他进一步拉近与郑介民的关系。毕竟,如果他留在渣滓洞,郑介民的支持也会为他带来更多的战略选择。若郑耀先的出逃与中统的炮轰事件最终曝光,毛人凤必定面临致命的政治后果。由于郑耀先未能留在渣滓洞,错失了与郑介民的合作机会,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所以,郑耀先是选择逃离渣滓洞对他有利,还是选择固守渣滓洞等待时机,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