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有看过2007年那部电影《投名状》吗?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清朝末年的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1870年的“刺马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真是充满了戏剧性:结拜兄弟、偷情、反目成仇、复仇……精彩纷呈。但这段历史真的如电影所描绘的那般神秘离奇吗?
1870年8月22日(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正在校场上检阅士兵。校场靠近他所在的官署,结束检阅后,他在随从的陪伴下,步行回到官署。当他们临近官署时,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用家乡话喊出的“大帅!”随即,一名看起来普通的百姓模样男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递上了一本状子,声称有重要事情要禀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史书和野史有不同的记载,但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马新贻低头仔细查看那本状子时,突然一个男子扑上前来,举刀刺向马新贻,刀锋精准地插入他的右胸,随行的侍卫们顿时慌了手脚,现场一片混乱。而刺客却异常冷静,把刀丢掉后,仰天大笑:“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说完,他便自愿投降。
马新贻伤势极为严重,被迅速送往医院抢救,但由于伤口致命,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一整夜。临终时,他写下遗书,称自己“耿耿此心,死不瞑目”,并向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告别,最终含恨去世。马新贻的死震惊了全国,整个案子立刻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毕竟,这一刀不仅刺穿了马新贻的胸膛,也让清朝政坛的平静瞬间被打破。
这个案件为何如此轰动全国?让我们从马新贻的身份谈起。作为两江总督,马新贻的职位极为重要,几乎是清朝的顶级官员之一。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全国一共只有九个总督,而两江总督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如今我们可以把这个职位比作是江西、安徽和江苏三省(包括上海)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指挥官,权力巨大,远超一省的省级领导。
到了清朝后期,江苏和安徽的经济繁荣、人才济济,这一带的赋税收入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两江总督的权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直隶总督。而马新贻作为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居然在公然的白天,路上被一个普通百姓刺杀,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马新贻为何会成为刺客张文祥的目标呢?为何一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总督?
案件发生之后,朝廷立即下令彻查。按理说,刺客自愿投降,案件的真相应当很快就能揭开。然而,调查进展却异常缓慢,虽然张文祥被逮捕,但他始终拒绝交代杀人动机。审讯官员拿到记录后,发现最大的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刺杀的原因是什么?”原本以为案件水落石出,结果却扑朔迷离。
于是,朝廷决定更换审讯官员,派出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张之万。然而,审讯结果依旧没有任何突破。张文祥拒绝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案件的真相似乎成了谜。根据清朝的酷刑制度,本应通过刑讯逼供,但由于张文祥的罪行实在重大,没人敢冒险使用酷刑,生怕万一逼死了犯人,自己也得背上责任。
几个月过去,最终审讯得出了一个相对可信的答案。原来,张文祥与马新贻有过过节:在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期间,他曾打压过南田海盗,张文祥便是其中一员。后来,马新贻还查封了非法民间放贷,张文祥也在其中。久而久之,心生怨恨的张文祥决定寻求复仇。
但在官方记录之外,民间对于案件的解读却层出不穷。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是电影《投名状》中的改编:马新贻和张文祥原本结拜为兄弟,后因一系列的背叛、偷情和谋杀引发了这场惨剧。虽然这个版本富有戏剧性,但其中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关于马新贻的身份和他被释放后仍旧成为清廷高官的部分,完全违背了历史的实际情况。
刺马案发生不久,曾国藩被派往调查。慈禧太后命曾国藩接任马新贻的职位,但同时也要求他彻底查清“刺马案”的真相。此时的曾国藩,对于张文祥的动机有了另一种看法:湘军有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毕竟,马新贻上任时,曾国藩的影响力已逐渐被削弱,而他本人的私有军队也逐渐成为清朝的强大力量。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曾国藩和郑敦谨的联合审理最终确定了结论——张文祥因报复而行刺马新贻。然而,这个结论未必让所有人都信服,甚至包括参与审问的部分官员。
1871年4月,张文祥被凌迟处死,案子看似画上了句号。然而,案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权力斗争,却永远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历史的真相,或许从来就不重要。在这个复杂的政坛中,真相往往被权力与利益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