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多尔衮,几乎无人不知,他可谓是奠定清朝统一江山的关键功臣。作为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儿子,多尔衮在历史资料中多次被提及,努尔哈赤甚至有意将皇位传给他。然而,由于多尔衮当时年纪尚轻,没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皇位争夺,最终皇位还是白白让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去世后,朝廷权力骤然旁落,实际掌控几乎全部落到了多尔衮手中。加之军队大多归顺于他,多尔衮一时权势如日中天,几乎左右了整个朝政。如此绝佳的机会,为何他没有趁势称帝?早年因年幼无法与皇太极抗衡尚可理解,事实上,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多尔衮本人多方面的考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慎重的选择。
图:皇太极画像
首先,皇太极生前已有周详布局。皇太极在盛京后宫突然去世,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在当时,真正有实力争夺皇位的主要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两人各有势力,僵持不下。多尔衮虽然战功显赫,拥护者众多,但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正值壮年且军事才能出众,且有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支持,继承权同样强大。
皇太极生前极力推行集权政策,赋予豪格极大优势,几乎把皇族旗下的旗帜都交到了豪格手中。临终前,他还特授鳌拜和索尼等大臣特殊权力,协助其子嗣掌控朝政,这几位大臣也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以确保自身的地位稳固。
最终,经过多方权衡,多尔衮选择退让,放弃皇位争夺,改为支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并与济尔哈朗一同辅政,维护朝廷稳定。
图:多尔衮影视形象
其次,多尔衮本着避免内乱、保障清朝基业的考虑作出了选择。彼时,清朝局势逐渐稳定并迅速发展,明朝则因农民起义陷入混乱,这正是清朝大展宏图的良机。多尔衮深知若此时因皇位争斗爆发内乱,必将断送清朝的根基。因此,他放下个人皇位之争,同时严防他人觊觎皇权。
皇太极去世第五天,诸王大臣在崇政殿聚集商议继承问题。豪格以福临年幼、德行不足为由推辞皇位,多尔衮则利用这一点取消了豪格的继承资格。代善作为资历最长、掌握两支红旗实力强大的大臣,本无意争位,但在多尔衮的两黄旗将领佩剑示忠威慑下,只能无奈退出。
多尔衮迅速推动立福临为帝,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皆无异议。虽豪格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代善亦只求大局稳定,未提出异议。多尔衮妥善解决了皇位继承的纷争,避免了朝廷动荡,为日后清兵顺利入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代善影视形象
再者,多尔衮膝下无子,身患疾病也是他不争皇位的重要原因。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成了最大功臣,甚至多铎曾多次建议他废黜年幼的皇帝,自立为帝。但多尔衮始终未采取行动,这很大程度上与他无子嗣有关。尽管有众多妻妾,他却只育有一名女儿。
豪格曾讥讽多尔衮“有病无福”,而多尔衮确实患有长期风疾,且壮年猝死,这些都说明他的健康状况极差。长期征战使他体弱多病,最终因一次失足跌马身亡可见身体状况堪忧。此外,没有亲生儿子,也使他觉得争夺皇位意义不大,逐渐放弃了争位的念头。
图:吴三桂叛变
最后,多尔衮作为功臣,赢得了历史的流芳百世。清廷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实际上已掌握实权,称帝不过名义罢了。年岁渐长,他深知争位会带来许多风险,选择安守本分,稳坐摄政王的位置最为明智。虽然顺治帝已开始亲政,但许多关键决策仍需多尔衮参与。
清朝稳定后,多尔衮名声显赫,未必需要为了皇位冒险。后期证明,他的选择极为睿智。乾隆皇帝继位后,曾为多尔衮翻案,赐予皇帝封号及待遇,可见其功绩获得高度认可。多尔衮无疑成为清朝的典范人物,永载史册。
图:影视剧中多尔衮离世
综上所述,多尔衮并非真正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他是政治局势中重要的平衡者。福临的继位,是多方政治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历史也证明,清朝能成功入关、统一天下,正因多尔衮在关键时刻以祖宗基业为重,极具难能可贵。
可以说,如果多尔衮早出生几年,或者努尔哈赤未早逝,或许他真有机会登上皇位。只是生不逢时罢了。然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为自己书写了一段无悔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