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经常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认为,1895年的公车上书,促进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其实这个说法,只是方便中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说法。实际上的历史,要比这更加复杂。
1、纸面上的列强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廷其实也被西洋列强视为远东列强。原因很简单,因为从纸面上的实力来看,大清国还是很强大的:因为大清国有陆军常备军数十万,而且还有北洋、南洋这些强大的水师。此外,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清廷的近代化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最起码清廷可以冶炼出钢铁,以及制造一些简单枪械出来。
当然,洋人也见识过清兵的战力:左宗棠收复西域的时候,清兵使用近代化火器和中亚侵略者交战。当时西洋人惊叹,认为左公部队的战力,放在欧洲,也不算弱。
不过,到了甲午战争期间,清廷的拉胯,让洋人深感:原来这大清国就是纸老虎!
因为清廷的海军很快被日本消灭,清廷的陆军在我家乡一带,也不断溃败,并且还给日本陆军留下了大量的战利品。
时间线是这样的: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清廷派大臣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钱,与此同时,西洋列强趁机放高利贷给清廷用来还债,甚至英国人还通过操纵汇率,讹诈走清朝一大笔钱。
1898年,列强在清朝划分势力范围,打算瓜分清朝。
公车上书,是发生在1895年,而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再次强调一遍。
其实从1895年开始,列强就意识到清廷是纸面上的列强。所以有了1895年的讹诈钱财以及1898年的瓜分图谋。
2、清廷的改革意识
当下很多网友一听说晚清时期清廷赔款给洋人就欢喜的手舞足蹈。对此我经常发文吐槽:这洋人从清朝手里讹诈走的钱财是哪来的?还不是清廷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为晚清赔款手舞足蹈的人,他们的祖先就不用给人赔钱?
最起码对于1895年的清朝士绅(纳税大户)来说,他们是不接受自己的钱赔给洋人的,所以这才是公车上书的真实背景。
其实当时清廷的高层,也有变法的动力和图谋——比如当时清廷权臣荣禄就主张变法。
对于清廷高层来说,变法其实并不是不能接受。事实上,清廷能维持到甲午战争时期,还真得感激变法。
早在1850年代,清就面对足以亡国的危机:当时是咸丰帝在位后期,整个大清国都处于战争状态,南方有太平天国,北方和西北也战乱不断。甚至清廷的首都北京还被英法联军一度占领。
咸丰皇帝面对的局势,其实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朝廷崩盘的结局。而咸丰帝估计也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一股火死了。
之后还是小孩子的同治帝登基。此时清廷处于孤儿寡母坐天下的状态,而且面临如此乱世。所以清朝不崩盘,不符合古代华夏的发展逻辑——但是,那会儿,偏偏不是古代了,而是近代。
近代和古代逻辑是不同的。
慈禧太后当家以后,当机立断支持洋务派搞洋务运动。有了近代化国防工业加持的清廷,最终解决了统治危机。
其实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对于清的统治者来说,只要能让王朝延续,利益保全。那变法也不是不行。
毕竟,清廷有一定的改革传统。
而甲午战争的结局,让清廷高层再度遭遇危机感:清统治者也很清楚,甲午战争之后,洋人必然产生灭亡清朝的想法。所以高层也在酝酿变革。
其实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公车上书,本质上是清廷的统治者在酝酿变革的同时,民间精英也同步认为:清廷赶快改革吧!不然士绅可没那么多钱赔给洋人。(我的职业之一是搞金融投资,所以对钱很敏感,所以发文喜欢从钱的视角来看)
3、戊戌变法真相
转眼到了1898年,列强在清廷偿还完甲午战争的赔款以后,开始准备进一步压制中国,于是有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想法。
而之后的剧本不外乎是:划分势力范围以后,把势力范围变成殖民地,然后彻底灭掉清朝——如同英灭印度、缅甸,西班牙吞并印加帝国那样。
所以此时,大清国不论是光绪帝还是慈禧太后,都认为到了不得不变法的时候了——事实上,光绪帝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慈禧太后没有反对。因为老太太门儿清这个道理:那就是大清国还在,那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太后。但如果大清国没了,你给谁当太后啊?给洋人当太后去?梦里啥都有。
所以,不论历史上是否发生公车上书,晚清都会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图谋瓜分华夏之前,进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