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年伊始,淮海战役正进入最为激烈的关键阶段。此时,国军黄维部已被我华东野战军与中野联合部队全面歼灭,司令官黄维本人也被俘获。同时,杜聿明的部队陷入我军严密包围之中。1949年1月6日,华野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仅用了四天时间,便将其部队全部消灭,杜聿明本人也被成功俘虏。
淮海战役火热进行之际,国军方面同步进行了多项宣传报道。为了迎接1949年的新年,1月1日元旦当天,《中央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1948年重大事件的回顾,内容中多次涉及淮海战役的战况。
那么,国军是如何描绘这场他们称为“徐州会战”的战役的呢?简言之,就是罔顾事实,满篇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
---
一、
《中央日报》的回顾文章对整个“徐州会战”从始至终做了梳理,但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报导中竟宣称国军从开战伊始便连战连捷。
例如,报道提及1948年11月9日,“徐州会战初获胜利,歼灭匪军万余人”。
然而事实是,1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已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对黄百韬部实施包围歼灭。黄百韬奉命等待第9绥靖区第44军西撤,因此其部队直到7日才开始行动,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被我军牢牢把握。最终,华野迅速消灭了黄百韬用以掩护撤退的第100军83师。
黄百韬见一师瞬间覆灭,形势骤然恶化,连忙向刘峙麾下的李弥求援,但李弥坚守刘峙的命令,拒绝调动援军。
如此危急局势,却被国军塑造成“会战初捷”的辉煌战绩,甚至还有“虚空歼灭”的浮夸说法,不得不佩服他们炮制新闻的“高超技巧”。
这还仅是开始,接下来的报道更加荒唐。
1948年11月8日,国军第3绥靖区部队在何基沣、张克侠带领下发生叛变,导致我军得以迅速突破第3绥靖区防线。在消灭黄百韬第7兵团先头师后,华野完成对该兵团的合围,将其困于碾庄。
获悉黄百韬被包围后,徐州“剿总”命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紧急救援,但均被我军顽强阻击,始终无法突破,令徐州“剿总”焦急万分。
眼见黄百韬部越来越危急,副司令杜聿明想出妙计,调动第2兵团旗下的74军,准备从徐州附近的潘塘镇迂回,绕到华野后方,实现前后夹击,打破僵局。
地理位置上,潘塘镇虽非重要交通枢纽,但战局爆发后其战略价值骤增,杜聿明正是瞄准此点欲图突围。
但巧合的是,华野大军正计划袭击徐州机场,切断其空中援助线,粟裕等将领也将目标锁定在潘塘镇。
于是双方各自派出部队,不谋而合地在潘塘镇“相遇”。
国军这支部队是第2兵团的74军。值得注意的是,74军的前身是曾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74师。
为什么已经覆灭的74师还能出现?原因在于孟良崮战役时,74师并未全部参战,仍有三个团在临沂地区整训。覆灭后,国军以这三个团为骨干,辅以副军长邱维达组织溃散官兵,重新组建了74军,隶属邱清泉第2兵团,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仍有部分老兵作基底。杜聿明正因看重其基础,将其派出执行突击迂回任务。
而华野方面,执行袭击徐州机场的是华野第二纵队,由原新四军第二师与第五师合编而成。该部队曾在韦国清司令指挥下俘获国军鲁南绥靖区司令郝鹏举,且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经验丰富。
两支部队不约而同向潘塘镇进发,最终在那里相遇。
---
二、
双方很快在潘塘镇东南的张集发生遭遇战。对华野而言,这意味着袭击徐州机场的战略任务彻底失败,无法继续执行。
双方开战,74军虽然重建,但面对华野二纵的猛烈攻击,战力明显不足,迅速败退,退缩至潘塘镇内进行顽强抵抗。
邱清泉获悉74军连连告捷,急调12军、70军和107军部分兵力赶来支援,试图与潘塘镇的74军形成夹击态势,突破华野防线。
激战持续整整一天一夜。由于袭击机场目标破灭,且国军援军不断增援,潘塘镇离徐州城甚近,城内驻有十余万大军,随时可能投入战斗。
为了避免无谓伤亡,华野按照指示有计划地后撤。
74军见华野撤退,惊喜异常,认为是自己军威所致,自信心大增。军长邱维达更是得意忘形,声称准备再度进攻,派出部队在装甲车掩护下“追击”华野。
不过,邱维达也心知肚明,未敢全力追击,追击仅数十里便停手,深知若再深入恐难返回。
追击途中,邱维达俘虏了部分无辜百姓,却将其伪装成“华野俘虏”,以此美化战果。
随后,邱维达携“战果”凯旋回徐州。邱清泉得知后,立即炮制出一场“潘塘镇大捷”的闹剧。
从表面看,邱清泉确有报捷资格:他的部队未被歼灭,阵地未被丢失,这在当时已属难得的“胜利”。
于是,邱清泉向徐州“剿总”及南京方面报捷,称“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企图偷袭徐州,但在潘塘镇被击退,四散逃窜”。
收到“捷报”的刘峙欣喜若狂,命令徐州城内张灯结彩庆祝,南京更派慰问团携带奖章、锦旗等物资,盛大表彰邱清泉。
国军报纸也大肆报道此事,《中央日报》更将此“徐东大捷”置于头版头条,称歼灭“匪军”三万七千余人。
有趣的是,被困碾庄的黄百韬也“出现在”报纸中,称其战术高超,令“匪军”主动投降。
但在慰问团抵达后,记者追问刘峙:“既然黄百韬让‘匪军’主动投降,为什么他不出席庆功大会?”刘峙对此避而不答。
想必被围困的黄百韬若看到这篇报道,定会气得骂人。
---
三、
事实上,国军在战绩上的胡编乱造并非首次,淮海战役期间尤甚。国军炮制的“胜利”数不胜数。
继“徐东大捷”报道后,11月14日,《中央日报》又报道称黄百韬与邱清泉会师。
然而事实是,黄百韬兵败如山倒,未曾与邱清泉部队见上一面。
11月16日,国军再发“虚空大捷”报道,称徐东方向再获胜利,彼时黄百韬外围据点已被我军全数清除,华野准备发起总攻。
更离谱的是,11月17日,国军宣称“捣毁中野司令部,几乎俘获刘伯承”。
实际上,国军新闻中,毛主席、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主要将领多次被宣称“击溃”甚至“击毙”,刘伯承尤为“倒霉”,被“击毙”次数达60余次。
此外,国军报纸还经常出现“奇幻漂流”及“死而复生”的荒诞故事。
1949年1月6日,我军对被困陈官庄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激战至10日全歼杜部,杜聿明试图突围,终在张老庄村附近被俘。
按理人已被俘,不应再有军事行动,但1月12日的国军报道竟称杜聿明“率部反击频频得手,战局即将转机”。
次日更称杜聿明30多天内歼灭我军17万人,仍在追击华野,华野则“溃不成军”。
事实上,杜聿明当时正身处战俘营。
除了炮制“虚空战绩”与“奇幻漂流”,国军还上演“死而复生”闹剧。1948年11月22日,《中央日报》首次承认黄百韬战死,次日又宣称黄百韬“复活”,并与李弥成功会师。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李弥已被我军围困陈官庄。
蒋介石本人也曾称国军中央社的报道“不可信”,甚至不愿再看。由此可见,《中央日报》新闻的真实性之低,已经荒诞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