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浒传》中的文章改写了一遍,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总字数不少于600字,这里是改写后的内容:
《水浒传》不仅仅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部充满秘密的奇书。
在《水浒传》中,有四位好汉都姓朱。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读,竟与明朝有关联的三大秘密相呼应,据说这些秘密与朱元璋有关。
这些秘密为何重要?就连当时被称为“活阎王”的朱元璋都曾被内涵过吗?
《水浒传》一书成书于元末明初,虽然讲述的是北宋末年的故事,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人猜测施耐庵在写作时可能暗示了当下的某些政治问题。
这种推测并非无据可寻,因为在明初,《水浒传》曾一度被禁止。传言说是因为有人揭露了书中的一些秘密,上报后,这本书才被禁。
其中第一个秘密与神机军师朱武密切相关。
首先,朱武这一姓名就颇为可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姓朱,其在位时年号为洪武,因此有人推测朱武是否隐射朱元璋。
然而,朱武在《水浒传》中的描写,尤其是后期的经历,显示他不仅仅是朱元璋的象征,更像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位谋士。朱武初登场时,与陈达、杨春等人一同在少华山成为草寇,据说是被当地官府逼迫至此。
这一情节与朱元璋早年被迫参军的经历颇为相似。
此外,朱元璋一旦权势稳固后,手下有两位关键将领——徐达和常遇春,一个以勇武著称,一个则精于谋略,可谓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因此,有人猜测,《水浒传》中的陈达和杨春,是否隐射的是徐达和常遇春?毕竟,他们的姓名中都包含“达”字,这种巧合难以置信,是否意味着施耐庵有意安排?
朱武最终与他的兄弟们投靠了更大的群体,加入了梁山泊。
在大聚义之时,朱武排名梁山的108将中第37位,虽然并非天罡中的一员,但他在阵法和战术上的精湛表现,甚至连军事智囊吴用都望尘莫及。
宋江强迫梁山的弟兄们接受招安后,朱武被安排在卢俊义身边,担任私人军师。他在阵法上的造诣帮助卢俊义解决了多个阵法强敌,因此被誉为“副吴用”。
有人因此推测,朱武在梁山中是否受到排挤?
随着方腊的平定,招安也基本完成。
幸运的是,朱武最终幸存,并接受了北宋朝廷的封赏,随后选择了离开,与公孙胜告别。
或许朱武厌倦朝廷生活,或者认为北宋朝堂不是一个长久安身立命之地,所以选择了自己的归宿。
更主流的观点认为,朱武在梁山受到排挤,因此完成使命后便离开了。
如果是这样,朱武也许真如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一般。
刘伯温是朱元璋麾下最聪明、最有学识的谋士,与之相比,李善长等人远远不及。
聪明或许是优点,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却未必如此,尤其是在明朝朝堂上。打仗时无暇顾及这些,但正式进入朝堂后,人们却有了闲情逸致来争权夺利。
刘伯温因受朱元璋器重而成为众矢之的,特别是李善长更是头号领头羊。
李善长的妒忌使然,他认为刘伯温是自己不得宠的原因。
然而,刘伯温仍对李善长心存善意,甚至朱元璋也因此感到疑惑:“他多次陷害你,你为何仍替他说情?”
这就是大格局之人,即便遭受千百次的背叛,仍然如初恋般对待。
说完朱武,接下来是梁山中另一位姓朱的知名人物——美髯公朱仝,他酷似二爷转世。
朱仝在北宋时期本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官员,但遗憾的是,他被宋江这位老六看中了。
故事简而言之,朱仝因私放兄弟而被流放。来到新地后,他每日任务之一是护送主人的孩子,若能完美完成,或许有机会重夺官位。
然而,李逵的突然出现使得朱仝不得不转而落草为寇。为此,吴用曾试图好言相劝,但对当时的官员而言,月入颇丰,谁愿去当寇?
由此,吴用命李逵迫使朱仝领的孩子惨遭杀害。孩子之死,将如何向主人交代?
朱仝最终只得不情愿地成为了寇盗。
这就是宋江和吴用,其手段以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正是世间极恶之人的真实写照。
朱仝的英勇之举,特别是在梁山招安过程中,他斩杀了众多敌将,可谓小有所成。
重返北宋朝廷后,他继续在军中生涯。最终,他来到了刘光世帐下,并将战火指向金人,最终成为大节度使。
朱仝的结局相对不错,至少不像宋江、卢俊义那样惨淡收场。
接下来是两位朱姓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