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指挥战斗,智慧过人,足见其如刘伯温、诸葛亮般的谋略,被誉为“军神”。二野的老战士们常说:“刘司令员的每一个行动,令蒋军上下彻底摸不着头脑。从蒋介石本人到他的总参谋部,从顾祝同到参谋长郭汝瑰,整个指挥系统陷入了一连串的错误判断,没有一步猜中他的计划。”
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挺进,成功渡过黄河,就是这一智慧的典型表现。黄河水流宽广湍急,自古以来被视为天然屏障,尤其是山东东阿至河南开封这250多公里的河段,蒋军修筑了坚固的防线。河岸沿线战壕纵横交错,堡垒密布,暗堡间隔约50米,每隔15米便有单兵掩体。暗堡与掩体之间由窄窄的交通壕相连,不足一米宽。守军将领刘汝明更是采取严密措施加强防御,派出预备队前置,增设岗哨,严密监视河岸动向,火力点环绕河面,形成重重包围。并且,刘汝明下令,凡是解放军成功偷渡的段落,营长、连长必被枪决。正因如此,蒋介石对黄河河防极为自信,甚至断言:“黄河河防足可抵御40万大军。”单看防线本身,这番自信并非全无根据。
然而,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终究被刘伯承巧妙突破。为什么他能成功?刘伯承曾坦言:“世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防御。关键在于进攻者是谁,如何进行攻势。”
但无论谁,渡河作战都历来是极具风险的一步棋。中国古代兵史中,半渡遭击或待敌半渡而击的事例屡见不鲜。若渡河途中受阻,损失惨重;若初次试图渡河失败,暴露意图,敌军加强防御,再度渡河难上加难。而此次,刘邓大军不仅要突破黄河,更要实现战略转移,挺进大别山,任务艰巨,挑战极大。
那么,刘伯承究竟如何率领部队成功渡过黄河?渡河前,他亲自撰写《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一文,于6月22日发给全军高级干部。文中他提出了总方针:第一,要秘密且细致准备,渡河时行动要突然果断,务求先头部队秘密渡过。第二,要乘夜色黑暗,各纵队采取突袭,多点同时行动,制造宽广正面的渡河态势,务必抓住敌军弱点,突破纵深防线,形成贯通。
这次渡河,刘伯承特别强调“利用夜色”“出其不意”“多点齐发”“宽大正面”战术,目的就是让蒋军河防陷入被动,难以防范。
具体实施上,刘伯承考虑得非常周全:时间定于6月30日夜晚;地点选择在濮阳县到东阿间长达300公里的宽广河段——这一带两岸均为解放军老根据地,船只早已秘密配备,大型船可载两辆上轮大卡车,小船可载几十人。黄河水深达1.5丈,宽度在500至1000米之间,这样的河段反而更易出其不意。
战法上,刘伯承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配合主力作战,制造迷惑。他在豫北地区隐蔽主力部队,同时在太行和冀南军区布置疑兵发动攻势;另一支疑兵则由豫皖苏军区向开封以南地区发动攻击。这两路疑兵成功转移了蒋军注意力,特别是豫北疑兵伪装成主力,调动了王仲廉部队,致使其越走越远,远离真正渡河的主战场。
当疑兵大举声势浩大之时,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十万官兵悄无声息地长途急行军,从豫北潜至鲁西南的渡河地点,在300公里宽广的河段上发起突袭。
渡河战术结合偷渡与强渡,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先行偷渡,第二旅原在南岸接应。主力先头部队借此迅速登陆,仅用了五分钟便全部到达南岸。随后,南岸顿时枪声大作,北岸炮火齐鸣,八个渡口瞬间被炮火轰成火海。午夜零时,300公里长的河段上,八个渡口同时船只起航,数以万计。短短一夜,刘伯承率六个旅成功渡过黄河。
蒋介石一直引以为傲的“黄河防线能抵挡40万大军”的神话,顷刻瓦解。蒋军防线全线崩溃,第一线守备的旅长米文和在鄄城失守后连夜撤退至菏泽;副师长率部撤向郓城。更令人震惊的是,担任另一防线的68师师长刘汝珍直到7月1日仍不知解放军已经成功渡河。
尽管黄河天险和蒋介石的重兵把守,均未能阻挡刘伯承的神来之笔。事实上,这是一着极为大胆的险棋,但正是这险棋出其不意,令蒋军上下始料未及。即使确认刘邓大军已渡过黄河,蒋军仍陷入迷茫。7月1日,蒋介石的徐州参谋长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本部今日无决心处置。”
这真是意味深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刘邓大军渡河后行踪更加神秘莫测,令蒋介石及其部下难以预测。一次次错误判断,使整个中原战局陷入混乱,蒋家王朝自此开始土崩瓦解,最终走向全面崩盘。
这段历史被陈冠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载。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成为当年军事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