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承载着诸葛亮忠诚与义气的名声。因主公的信任与承诺,诸葛亮一生将蜀汉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倾尽所有心血为蜀国的复兴而战。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永远成为忠义的象征。
虽然人人都知道诸葛亮志向远大,发誓要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他展开了艰难的北伐,却很少有人了解,这项计划不仅给他带来了失败的苦果,还带来了无尽的心酸与磨难。就像司马懿所言:“诸葛亮有地利人和,可惜失了天意。”
在北伐的历程中,诸葛亮似乎总是离成功那么近,却始终差那一丝机会。每一次北伐,蜀汉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兵折将,自己也背上了沉重的骂名。那么,当年北伐为何如此惨败?诸葛亮的失败,真的只是因为天时不利吗?北伐后的蜀汉又会走向何方呢?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在北伐的前期,诸葛亮依靠马谡的计谋,成功地让曹魏内部产生了裂痕。这一计策让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虽然两人之前并不和睦,甚至可以说矛盾重重。
马谡,刘备一手提拔的年轻将领,一度让诸葛亮对他产生过很大的怀疑。诸葛亮早就看到,马谡自负狂妄,常常做事不拘小节,欠缺战略眼光。他曾多次提醒刘备,不要过分重用马谡,然而刘备却总是对他青睐有加。即使马谡犯错,刘备仍旧宽容对待,甚至为他辩解,这使得诸葛亮心中不免产生不满。
然而,随着北伐的临近,蜀汉军中缺少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马谡虽然有许多缺点,却还是被诸葛亮重用了。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诸葛亮早知马谡有如此缺陷,为什么还会冒险重用他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实在没有更好的人选。
在战争开始之前,诸葛亮曾多次提醒马谡要严谨从事,按照自己的部署行动,然而马谡总是心高气傲,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一次次忍耐,并尽力监督他。北伐前,诸葛亮再次叮嘱马谡要谨慎部署,但马谡依然固执己见,决定改变驻兵地点,完全不顾诸葛亮的原本计划。尽管先锋王平一再提醒他驻兵地点不合适,缺乏水源,容易被敌人切断后勤,马谡还是无动于衷。果不其然,魏军通过巧妙手段切断了水源,蜀军被困,士气大跌,最终马谡选择弃营逃跑。
马谡认为,自己在刘备的宽容下屡次获得原谅,现在诸葛亮也应该如此,但他错了。诸葛亮在得知马谡逃跑后,毫不犹豫地下令斩杀马谡。
那么,诸葛亮斩杀马谡,真的是因为一次失败吗?或者背后另有隐情?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因为马谡在战场上的失败,而更是因为他不听命令、违抗军令。马谡的决策让蜀军失去了北伐的关键地位,几乎决定了北伐的成败。如果他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部署,可能战局会有所不同,但他自大地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最终导致大军溃败。而更致命的错误是,在军心动荡时,他没有尽力稳住士气,反而选择逃跑。这样的行为不仅增加了士兵的死伤,还导致军心散乱,结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除了对他的失望与痛惜,还出于对军权的考虑。刘备死后,政权归诸葛亮,军权由李严掌控,尽管这种分权制度在当时有效避免了独权问题,但却给诸葛亮的北伐道路设下了阻碍。如果他要成功北伐,就必须牢牢掌控军权,而马谡的失败,意味着荆州派没能夺回军权,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沉痛的打击。
然而,诸葛亮失去的并不仅仅是马谡,他还失去了赵云。
赵云,三国时期公认的英勇将领,他的能力是世人皆知的。但由于刘备的宠爱,赵云始终未能在前线发挥重要作用,只是作为刘备的护卫,鲜少有机会真正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赵云的忠诚与英勇深得诸葛亮的认可,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心怀报国之志,在北伐时主动请命参战。诸葛亮最初并不打算让赵云亲自上阵,考虑到赵云年老体衰,便拒绝了他,但赵云坚持不懈,甚至亲自登门请求,最终诸葛亮只能同意让他参与。
初时,诸葛亮安排赵云为马谡提供掩护,佯装进攻魏都,实则是为了确保街亭不受威胁。但马谡的草率与不稳,最终导致了战局的失败。赵云本来是处于保护队伍的角色,却因马谡的失误,不得不独自面对魏军的猛烈进攻。在兵力不敌的情况下,赵云英勇抵抗,但最终还是败退。在撤退时,他选择烧毁栈道,以确保大军的安全。但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北伐行动,栈道的损毁使得重新修建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赵云深知自己失误,心中充满悔恼,但仍然为蜀汉的安全坚持到最后。
赵云的失利与心情的低落让他深感愧疚,他始终未能摆脱心中的悔恼,最终抑郁成疾,去世。赵云的死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为赵云不仅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更是他心目中最具忠诚与勇气的英雄。
这场北伐的失败,不仅让蜀汉失去了几个重要的将领,还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诸葛亮的悲痛与遗憾深刻刻印在他的一生中。五虎上将中的赵云、马谡等人相继离世,蜀汉的将领储备在此时几乎陷入了断层,导致了后来的不堪局面。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北伐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天命不济,更多的是由于用人的不当与战略失误。即使诸葛亮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在那个兵员匮乏、将领不稳定的时代,他的选择依然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