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提到北宋,大家的印象往往是软弱无能、内忧外患。的确,北宋时期多次面临战争压力,但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几乎每次都未能取胜。更糟糕的是,北宋朝廷倾向于通过求和来结束战事。这种屡屡屈服的做法,往往让北宋的国力显得更加疲弱。通过历史的分析,导致北宋总在战争中处于下风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当时的政策,尤其是“重文轻武”的局面,这使得军事力量长期处于低水平。
自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后,虽然宋朝在赵匡胤的领导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他深知历代王朝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往往掌握在文官手中。尽管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身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但军事力量仍旧薄弱。在宋朝,军权总是受到文官的制约,尤其是当皇帝准备发动战争时,朝中的文官们往往会提出强烈反对。文官们认为,国家应该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避免过多耗费人力物力。于是,北宋多次选择通过和谈来避免战争,虽然这种方式暂时化解了危机,却未能有效解决外患问题。
周边的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北宋,且这两个国家扩张野心勃勃,总是对北宋进行侵扰。西夏曾多次向北宋发动进攻,北宋因为无法与西夏匹敌,失去了不少原本的领土。而辽国的军事力量更强,北宋根本无力对抗,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北宋的弱小使得其屡屡被挑衅,边境地区的动乱不断,甚至当北宋有意反击时,文官们也总是以国家内部困难、资金问题为由劝阻皇帝,不让其出兵。
事实上,文官们的这种做法,虽然暂时避免了财政的压力,却让北宋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的动荡与外敌的威胁不断交织,使得北宋始终无法走出困境。许多领土在西夏和辽国的进攻中失去,而朝廷的求和政策也使得北宋的外交失去了话语权。北宋的土地不断被分割,皇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却无力回天。这种局面,进一步加深了北宋“软弱无能”的历史印象。
时至宋哲宗登基后,局势发生了改变。宋哲宗是一个果断且有远大志向的皇帝。虽然他登基时年仅十一岁,实际权力掌握在太皇太后手中,但他的性格和眼光都为北宋的复兴埋下了伏笔。宋哲宗深知,若要收复失地,必须改变当时国家的军事弱势局面。然而,太皇太后的摄政使得宋哲宗难以直接掌控政权,直到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终于能够亲政,并开始着手改变国家的军事现状。
宋哲宗深知北宋军事的弱点,决心通过提升军力来恢复北宋的国威。在这一过程中,章惇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章惇不仅具备军事才能,也有与宋哲宗相似的雄心。二人在密切合作下,重新规划了北宋的军事战略,开始训练精锐部队,储备军备,逐步恢复了北宋的军事力量。章惇的出色策略和宋哲宗的决心,使得北宋的军队焕然一新,终于具备了与西夏对抗的实力。
在一系列的军事准备后,宋哲宗果断决定出兵西夏,尽管这一决定遭到朝中文官的强烈反对。然而,宋哲宗没有像以往的皇帝那样退缩,反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借助章惇的支持和指导,北宋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准备向西夏发起进攻。当时,宋哲宗亲自带领大军,章惇则始终在背后为其出谋划策。两人的紧密合作,使得北宋的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士气也空前高涨。
这次出征西夏,北宋以巨大的兵力取得了大胜。几乎是从未有过的胜利,打破了北宋在战争中屡屡败北的历史,极大地振奋了士兵们的士气。随着西夏军队的溃败,北宋不仅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了更多胜利。章惇通过巧妙的策略,甚至使一些西夏的士兵背叛,投降于北宋。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继续进攻西夏,逼得西夏军队接连败退,最终无力再反击。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西夏在整编军队后,再次向北宋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斗局势变得异常危险。面对西夏的强大反扑,章惇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声东击西”策略。通过这一策略,北宋成功打乱了西夏的阵脚,迫使其陷入混乱,最终彻底击败了西夏的反扑。
此后,西夏求援于辽国,试图联手反击北宋,但此时的北宋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弱不禁风的朝代。凭借不断增强的军力,北宋在面对辽国的威胁时,已经能够自信应对。最终,北宋在宋哲宗和章惇的领导下,成功打破了过去的困境,恢复了部分失地,并逐步走向了军事上的强盛。
这一历史过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道理:国家的力量决定了其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北宋从最初的软弱和求和,到后来的奋起反击和军事胜利,展现了强大实力背后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时,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和保卫家国的能力。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