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中贸圣佳,古天一,大羿,明石,华辰,西泠印社,崇正,华艺国际,私下交易: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博物馆推荐)香港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香港保利,香港嘉德)藏品征集,(上方图片)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
耿东升
古陶瓷研究员
耿东升:本品青釉葵口折腰洗,口呈六瓣葵花口式。釉色青灰,釉面深色大纹片与米黄色小开片纵横交错。裹足刮釉,露胎处呈赭色。本品以黑胎厚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为主要特点,具有传世哥窑的典型特征,为哥窑上上品。
一是葵口折腰洗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葵口折腰洗是宋代时期流行的洗式,除哥窑外,龙泉窑、南宋官窑、定窑等窑场均有生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9件与本品类似的葵口折腰洗,尺寸不一,多为13—14公分,17公分一件。依故宫档案查询原藏于宫中乾清宫、懋勤殿等重要宫殿,多为清宫旧藏,十分珍贵。 故宫所藏器物造型均为敞口浅腹,本品为直口深腹,形制不同,尺寸达17公分,是同类中尺寸较大者。
二是流传有序,名家珍藏。本品原由露丝 · 德雷福斯旧藏,藏品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伦敦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约翰斯帕克斯出售,后由阿瑟 · 姆 · 骞克勒博士的购入。名人名家珍藏,传承有序增加其珍贵性。
三名窑名器,保存如初。宋哥窑历代为世人所珍,清高宗乾隆皇帝堪称其中的代表。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瓷器中尤以汝、官、哥窑瓷器为多,品定其品质优劣。清宫秘藏两幅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弘历鉴古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窑器物等,反映出乾隆时期对哥窑的珍爱。乾隆皇帝御制诗中有评论哥窑的诗句。本品釉色上佳,釉质肥厚,温润似玉,素雅晶莹。品相完好,虽有缩釉,但瑕不掩瑜。
此件哥窑葵花口折腰洗,观其造型,曲线优美,静穆典雅;赏其纹片,犹如江河冰裂,千变万化。典雅的造型与开片哥釉完美结合,哥窑蓄意追求的这种自然天成之美感,使它成为世间的敬爱之物,可谓珍若拱璧。正如乾隆御制诗云:“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
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形成了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的六大瓷窑体系。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瓷器更是为世人所珍,其工艺精湛,各具风韵,是中华瓷苑中五朵鲜丽的奇葩。
2025西泠春拍
哥窑葵花式洗
高:4.3cm 直径:17.2cm
来 源
1. 露丝 · 德雷福斯旧藏Ruth Dreyfus Collection,1970。
2. 约翰・斯帕克斯有限公司John Sparks Ltd 1970。
3. 阿瑟 · 姆 · 赛克勒博士(Dr. Arthur M. Sackler)的旧藏。
4. 佳士得纽约春季拍卖会 2009年3月18日 lot 333。
佳士得纽约春季拍卖会 2009年3月18日
赛克勒中国艺术品专拍 lot 333
参 阅
1.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所藏的雍正宫廷画古玩图卷八
2. 大英博物馆藏雍正宫廷画古玩图卷六
3.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藏哥窑葵花碟博古图册页
4.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 藏 F1944.11
5. 英国大英博物馆 藏 PDF.69 哥釉盘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雅集” 029
7. 上海博物馆藏
8.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藏 1957.72
9. 台北故宫藏各类 哥窑盘 共计十一件
10. 国家博物馆藏 哥窑盘 P40
11. 史蒂芬 · 琼肯三世(卒于 1978 年)藏纽约佳士得,2004年3月24日,拍品编号151
12. 日本临宇山人藏:佳士得 2024年3月22日 sales 22642 lot912
参阅:英国大英博物馆 藏 PDF.69 哥釉盘
参阅: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藏 1957.72
参阅: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定、钧窑齐名,以烧造开片青瓷著称。哥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在“五大名窑”中,由于烧造传世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致使学术界对哥窑有诸多说法。
传世哥窑瓷器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堆脂,釉面润泽如酥,釉面均开有大小不同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此为哥窑瓷器特有的“缺陷美”,是由于胎体和釉料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品评:“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攒珠。胎有厚薄之分,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质坚细,胎质含铁量很高,胎体色泽较深,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
“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特征之一,系因烧成至高温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变薄,映出淡紫黑色胎,圈足底端则无釉,露出铁黑色胎故称。
哥窑造型形制与宋官窑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陈设礼器类有三足炉、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觯式瓶、胆式瓶等。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哥窑器的形制均为小器,最大尺寸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哥窑也称“哥釉瓷”,是一种釉面满布冰裂纹的青釉瓷器。中国古代青瓷烧造历史悠久,也最深受人们的喜爱。
《景德镇陶录》
清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曰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窑曰雨过天晴,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曾有:“画当重宋,……。窑器当重哥、汝……”之说。哥窑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表现出宋瓷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也折射出宋人非凡的审美情趣。
素有“千金易得,宋瓷难求”之说,以形容宋瓷之珍贵,由于哥窑瓷器的名贵,后世多有追摹仿烧,官民皆造。
明代景德镇御窑从永乐时期就有仿哥窑器。明代宣德和成化御器厂的仿哥瓷,主要仿其哥釉,多为小件,器底则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大明成化年制”款,且造型、胎质与宋代哥窑器不同。明代中晚期仿烧,造型多为文房用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官窑仿哥瓷最为兴盛,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唐英《陶成记事碑》称为“仿铁骨哥釉”,多仿开片哥釉,釉质温润,器物除仿宋代器型外,多为雍正乾隆时期典型器,底书本朝年款,制作精致,造型十分丰富。
“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物审其渊源”,虽宗宋哥釉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艺术风格。虽遵循宋器,但一改古朴浑厚形象,代之以典雅秀丽的风尚,“师古而不泥古,仿旧而不忘新意。”
本品青釉葵口折腰洗,口呈六瓣葵花口式,斜直壁,深腹,折腰,平底,圈足。釉色青灰,釉面深色大纹片与米黄色小开片纵横交错。裹足刮釉,露胎处呈赭色。本品以黑胎厚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为主要特点,具有传世哥窑的典型特征,为哥窑上上品。
一是葵口折腰洗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葵口为陶瓷碗、盘花口的一种,把圆形器口做成等分的连弧花瓣形,似葵花形状。葵口有五瓣、六瓣之分,唐代陶瓷始见,宋代陶瓷广为流行,明、清陶瓷上仍大量出现。
葵口折腰洗是宋代时期流行的洗式,除哥窑外,龙泉窑、南宋官窑、定窑等窑场均有生产。器造型典雅秀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葵花碟博古图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博古图册页中所绘宋哥窑葵口碟与本品造型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9件与本品类似的葵口折腰洗,尺寸不一,多为13—14公分,17公分一件。依故宫档案查询原藏于宫中乾清宫、懋勤殿等重要宫殿,多为清宫旧藏,十分珍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葵口碟
故宫所藏器物造型均为敞口浅腹,本品为直口深腹,形制不同,尺寸达17公分,是同类中尺寸较大者。
二是流传有序,名家珍藏。本品原由露丝 · 德雷福斯旧藏(RuthDreyfus)旧藏,藏品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伦敦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约翰斯帕克斯有限公司John SparksLtd出售,后由阿瑟 · 姆 · 骞克勒博士(Dr.ArthurM.Sackler)的购入。名人名家珍藏,传承有序增加其珍贵性。
阿瑟 · 姆 · 赛克勒博士(Dr. Arthur M. Sackler)是美国知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
三名窑名器,保存如初。宋哥窑历代为世人所珍,清高宗乾隆皇帝堪称其中的代表。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瓷器中尤以汝、官、哥窑瓷器为多,品定其品质优劣。
清宫秘藏两幅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弘历鉴古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窑器物等,反映出乾隆时期对哥窑的珍爱。
乾隆皇帝御制诗中有评论哥窑的诗句。其《御制诗集》收录咏瓷诗词近200首,其中题为咏哥窑的21首,涉及盘、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部分诗作被宫廷匠师奉旨镌刻在器物。
清·古玩图 卷 6 哥窑盘
宋代哥窑收藏以两岸故宫为最。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瓷器有60件左右,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原宫廷遗留的各种造型哥窑瓷器190余件。其他国内外宋代哥窑器物的珍藏,公私兼有,但数量有限。故哥窑器弥足珍贵。
本品釉色上佳,釉质肥厚,温润似玉,素雅晶莹。品相完好,虽有缩釉,但瑕不掩瑜。此件哥窑葵花口折腰洗,观其造型,曲线优美,静穆典雅;赏其纹片,犹如江河冰裂,千变万化。
典雅的造型与开片哥釉完美结合,哥窑蓄意追求的这种自然天成之美感,使它成为世间的敬爱之物,可谓珍若拱璧。正如乾隆御制诗云:“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