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丞相最终还是在病重中告别了他所熟悉的世界,离开了这个繁华的尘世,尽管他心中充满了不甘与不舍,留下了那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作为临终的遗言。
临终前,刘禅深知一旦丞相诸葛亮去世,蜀汉的整个政治体系将面临瘫痪的危险。为了确保国家政务的平稳过渡,他立即派人从成都赶赴丞相府,索要接替丞相的相关指示。诸葛亮心领神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蒋琬是最适合接任丞相之位的人,而如果蒋琬不在,那费祎也能担起重任。然而,当被问及费祎之后该如何继任时,诸葛亮沉默了。他的沉默并非对推荐人选的犹豫,而是蜀汉人才匮乏的现实,令他在此时无言以对。
诸葛亮去世后,依照他生前的推荐,蒋琬被刘禅提拔为尚书令,成为新一任的蜀汉国政掌舵人,进入了蜀汉领导的第二个时代。
蒋琬的身世值得一提,他出身于荆州零陵,年轻时便展现出一定的才气。虽然出自荆南四郡,这个地区并未受到荆州高层的重视,因此蒋琬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直到刘备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南四郡,蒋琬才选择投向刘备,归顺了这位新兴的强者。刘备当时人才短缺,因此对蒋琬并不挑剔,迅速将他安排在了州书佐的职务上,算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初步的锻炼机会。此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长,开始正式进入了刘备的官员体系。
然而,蒋琬对于自己的职位并未投入太多热情。他常在工作时间喝酒,显得不太在意自己的职责,这让他在领导眼中有些“不务正业”,这种清高的态度与庞统的经历不无相似。一次,刘备亲自来到广都视察,发现蒋琬的工作态度不合格,于是准备对他严加惩处。然而,丞相诸葛亮却力挺蒋琬,劝刘备宽容对待,并建议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蒋琬的潜力,认为他不适合做那些繁琐的形式主义工作,而是应该着眼于安定民心的宏大任务。
诸葛亮的支持令刘备放下了对蒋琬的怀疑。蒋琬也因此顺利进入了蜀汉的政坛上层,并很快获得了诸葛亮的青睐。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蒋琬逐渐成为了他身边的得力助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作为成都的实权人物,负责着丞相府的日常事务,最终晋升为丞相的代言人。诸葛亮对蒋琬的称赞不止一次,他公开表示蒋琬是他为蜀汉所培养的重要人才,未来将肩负大任。
在丞相去世后,蒋琬继任为蜀汉的最高领导,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尽管他继承了丞相的职位,但由于丞相的独特身份与权威,蒋琬并未继承“丞相”这一特殊的称号,而是以尚书令的身份接管了蜀汉的大权。然而,丞相的去世对蜀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悲观的气氛中,蒋琬面对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蒋琬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却没有被这些压力所压倒。他表现得淡定从容,面对蜀汉未来的种种挑战,他依旧保持冷静,按部就班地处理国家事务。慢慢地,蒋琬的领导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国家也逐渐恢复了稳定。蒋琬的稳定表现使得蜀汉在他手中保持了相对的安定,但这种安定并非没有代价,内外的矛盾逐渐显现。
蜀汉的政治格局在蒋琬和费祎的领导下得以维持,但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外敌,而是来自内部的权力斗争。蒋琬和费祎试图保持丞相时期的局面,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主战派和投降派之间的矛盾。最终,蒋琬与费祎都未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而蜀汉在他们的领导下,虽稳定却难以扭转衰退的趋势。
蒋琬和费祎的领导方式被形容为“以稳定为主”,他们努力保持蜀汉政权的基本稳定,避免内乱。然而,这种策略并未能为蜀汉带来长久的希望。随着丞相时期的政治纲领逐渐失去效力,蜀汉的内忧外患愈加明显,而在蒋琬去世后,蜀汉的命运也开始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