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诗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个成语,这成语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则与东汉时期著名大将马援紧密相关,他是刘秀麾下的重要将领,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马援的祖辈竟曾参与刺杀汉武帝的阴谋。若真如传言属实,刺杀皇帝罪大恶极,必将株连九族,灭门之祸难免。那么,马援这一支家族是如何化险为夷,得以延续的?作为刘秀麾下的将军,马援又拥有怎样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说到马援的家世,颇为传奇且曲折。其实他们的先祖并非姓“马”,而是“赵”,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裔。赵奢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担任田部吏时,他以刚正不阿、严肃执法闻名。当时平原君没有依法纳税,竟处死了自己家中九名家臣,赵奢的果断执法赢得了平原君的敬重。随后,赵奢被推荐给赵王,因战功卓著,在与秦军的瘀与之战中取得胜利,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封地在今天的邯郸西北。
赵奢有一子赵恬,曾在长平之战中与秦将白起对阵,最终赵军惨败,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恬也战死沙场,令赵国元气大伤。可能是因战败的阴影,赵奢另一子赵牧及其后代选择改姓“马”,从此脱离赵姓。到了汉武帝时期,马服君后代作为六国贵族的遗族,家族由邯郸迁至茂陵,最终在扶风一带安家立业,逐渐发展成为显赫的扶风马氏。
当时京兆尹、右扶风和左冯翊三郡合称“三辅”,是汉王朝政治的核心地带,马家借此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多次率军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在巫蛊之祸中率兵镇压太子刘据的叛军,被封为重合侯。马通的哥哥马何罗,担任侍中仆射,这一职位乃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官员之一。
尽管马通兄弟身处权势显赫的时代,却并未大放异彩。晚年卷入了汉武帝晚期的巫蛊之祸,险些被灭族。巫蛊之祸源于汉武帝晚年的猜忌与昏庸,他的太子刘据因被误认为参与巫蛊阴谋,最终发动叛乱失败,身死异乡。幕后黑手江充——邯郸人,煽动汉武帝父子反目,而江充与马通兄弟关系密切。
为忠于皇帝,马通兄弟支持镇压太子刘据,虽是出于义气与忠诚,事后却陷入政治风暴。汉武帝开始追查陷害太子的真凶,目标锁定江充。为了避免牵连,马何罗竟起了谋反之心。一日清晨,趁汉武帝酣睡,手持利刃试图行刺,幸被值班大臣金日磾及时发现制止。马何罗刺杀失败后被处斩,马通也因此遭受牵连身亡,但家族后代幸免。
到了马援的父辈,家族地位已大不如前。马援排行第四,兄长个个才华出众,在新莽时期均官至两千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便出自马氏家族。话虽如此,要说马援的真正辉煌,则从他跟随刘秀四处征战开始说起。
西汉覆灭后,王莽篡位,马援被任命为君子都邮等职。随着各地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迅速瓦解,马援流落西凉,获得当地军阀隗嚣的信任。彼时刘秀虽定都洛阳,天下尚未统一,樊崇率赤眉军势力强大,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隗嚣则踌躇不定。隗嚣自知无力一统,遂请马援帮忙考察各方势力。
马援办事谨慎,作为隗嚣的使臣,广泛探查形势。遇到同乡公孙述,本以为会受到热情接待,没料到公孙述设下繁琐礼仪,先令换装,随行仪仗队伍浩大,卫兵甲胄整齐,旌旗招展。尽管公孙述重用马援,但马援并不看好他的实力,于是毅然离开四川,奔赴洛阳投靠刘秀。
刘秀对马援十分器重,初时马援并未显露锋芒,却渐觉刘秀胆识过人,智慧卓绝。虽身为隗嚣部下,马援竭力劝说隗嚣归顺刘秀,隗嚣犹豫不决,既想称王西北,又倾向投靠刘秀,遂以儿子为质子,表示愿意归顺,但最终选择独立。刘秀大军南下,马援献计堆米成山,详细描绘陇西地形,助刘秀一举剿灭隗嚣势力。
自此,马援声名鹊起,进入刘秀核心视野。东汉建立后,马援被重用。公元35年,他任陇西太守,平定羌乱。马援率三千步骑兵攻克临洮,斩敌数百,缴获万余牛羊。八千余羌族守边者见势不妙,纷纷投降,但仍有部分坚守要塞。
羌族预备充分,粮草集中,意图抵抗。马援巧用小路突袭羌营,令其措手不及,狼狈逃窜。随后追击,羌兵退守北山,马援声东击西,正面佯攻,背后放火烧山,火势骤起,羌兵溃散,斩杀数千。因兵力有限,马援未再追击,仅收缴粮草财物作军用。
战役中,马援奋勇当先,多次斩敌马下,却不幸被箭射中小腿受伤。刘秀闻讯大喜,派人慰问,献上数千牛羊奖赏。马援则慷慨分赐部下,展现宽厚品格。任陇西六年,恩威并施,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声望日隆。
马援不仅是经验丰富、智慧非凡的将领,更是忠诚为国的典范。然而,如此一代名将最终却含冤而终,令人无限感慨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