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时期,毛主席虽然事事忙碌,却始终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伟人读书的方式则更具独特性。毛主席不仅读得多,而且读得极其广泛,书籍的种类涵盖几乎所有领域。而他之所以能从这些书籍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他总能从每一本书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分析。这也正是毛主席虽从未系统学习兵法,甚至未曾就读过军校,但依然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原因之一。
毛主席认为书籍没有贵贱之分,任何一本书都能为人提供思考的角度。然而,他却有一些特别偏爱的书籍,其中最受他喜爱的当属《二十四史》。毛主席常常翻阅这本书,并通过温故知新来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尤其是书中描述的中国古代人物,毛主席往往既有批判的眼光,也有欣赏的目光。他对一些人物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喜爱,而对另一些则满怀鄙视。
例如,毛主席对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毛主席眼中,李世民不仅是唐朝的杰出皇帝,更是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方面的天才。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对唐太宗李世民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李世民的出生并非平凡,甚至伴随着异象。根据《唐书》的记载,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他家门外嬉戏,而且这两条龙在李世民出生后的三天才离去——“二龙戏于李家门外,三日乃去”。这一奇异景象,无疑为李世民的非凡气质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出生并不足以单纯证明李世民的伟大,真正展现他非凡才能的是他自小便显露出的卓越智慧。李世民从小便以聪明才智闻名,甚至连大人都不得不认真对待他的意见,这种能力让他从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
李世民与毛主席有不少共同之处,最显著的就是两人都热爱读书,并且擅长诗词和书法。史书上记载,李世民不仅喜欢读书,还常常在深夜苦读,这与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学习颇为相似。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的学习,使得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
除了学识渊博,李世民还具备过人的武艺。他不仅能文能武,还深得人心,有着极高的人气和个人魅力。史料中多次提到,李世民与当时许多所谓的“卑劣之士”也能够打成一片,并且能够巧妙地将这些人用为己所用。李世民出生在唐朝的核心区域,所接触到的军事知识和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最为顶尖的。而他又恰好具备了“神童”的天赋,这使得他早早便能够在这些宝贵资源的帮助下崭露头角,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即使李世民的出身和天赋显赫,也并不能忽视毛主席的伟大。在毛主席眼中,李世民之所以如此杰出,正是因为他具备了战略眼光和独到的用兵之道。毛主席认为,像李世民这样的将领,甚至连“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也无法与之比肩。究竟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何以如此突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战例来加深理解。
李世民从小便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在他18岁那年,李世民第一次参战,当时隋炀帝被突厥围困,李世民果断出兵跟随屯卫将军云定兴上阵。原本,云定兴的计划是让李世民观察战场,增长经验。然而,战场上的形势并不乐观,突厥军队人数众多,而朝廷的援军则显得不足。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到将军的忧虑,主动询问原因。云定兴坦言军心低落,李世民便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在队伍中设置更多的旗帜和鼓声,制造虚假敌军的假象,从而迷惑突厥军队。云定兴听后眼前一亮,深知李世民天赋异禀,便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世民通过旗帜和鼓声的虚实配合,成功制造了敌军误判的错觉,最终迫使突厥军队撤退。这一战不仅保住了隋炀帝的性命,也让李世民的名声大振,成为了当时最为耀眼的英雄之一。
除了这次战斗,李世民还有诸多其他经典战役,而这些战役也是毛主席在读书时频繁批注的内容。毛主席特别欣赏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谋略与果敢,认为他是军中最具智慧和远见的领导者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唐书》和《二十四史》了解李世民的这些战绩,从中感受毛主席为何将李世民视为一等一的军事天才。无论是在战场上的智勇双全,还是在治理国家上的卓越成就,李世民都无愧于毛主席的赞誉,而他所创立的盛唐,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