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年深夜,汉成帝刘骜留宿在宠妃赵合德的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合德正替刘骜穿衣,谁料还未穿戴完毕,刘骜忽然全身剧烈抽搐,口中涌出白沫,整个人瘫软倒地,失去了意识。
赵合德惊慌失措,急忙召来御医诊治。不料御医诊断后当场宣布皇帝已无生命迹象。皇帝猝然暴毙,朝廷上下震惊不已,坊间和官场纷纷议论纷纷,许多人指责皇后赵飞燕与昭仪赵合德是狐媚妖女,最终害死了汉成帝。然而,事情的真相真如这些大臣们口中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刘骜自幼便深受宣帝刘询的宠爱,宣帝经常将他留在身边亲自教导。可惜的是,刘骜年仅三岁时,宣帝便驾崩,尚未将治国安邦的经验传授给他。后来,刘骜被立为太子,随元帝学习儒家经典,性格也逐渐显得优柔寡断。
在古代,教育侧重于道德规范而轻视人的本性,甚至将人的欲望视为洪水猛兽,必须严加控制。殊不知,人的欲望如同滔滔洪水,只能疏导,绝不可一味堵塞。若试图堵截,水势决堤反噬时的破坏力将更为惊人。
少年时期的刘骜是个爱读书、懂礼节、性格宽厚仁爱的孩子。曾有一次,元帝召太子入宫,按规矩太子若直接穿越皇帝专用的驰道不合礼数。刘骜见状,便绕道而行,表现出他不仅懂得礼仪,更处事谨慎周到。
依照这样的发展,刘骜本应是个优秀的君主。可谁曾想到,进入中年更年期后,他内心突然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异性欲望。这种冲动令他困惑不已,他翻阅经书,见到孔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心想既然是人之本性,尝试一下也无妨。结果这一次尝试,彻底让他踏上了不可回头的道路。
刘骜登基为帝后,王政君成为太后,王家因此大肆升官发财,权势显赫。一天封了五个侯爵,指的是王家兄弟八人中七人获封,唯一未封的是早逝的王莽之父。尤其是太后的亲兄弟王凤,官至大司马,权倾朝野,甚至不把皇帝刘骜放在眼里。
丞相王商才学兼备,能力出众,不满王凤在朝廷中专权跋扈。在一次赈灾事件中,王商与王凤发生激烈冲突。随后,王凤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王商,要求刘骜将他治罪。刘骜觉得不过是些小事,没必要罢免丞相。可王凤震怒,怒声喝斥:“你这小子居然敢违抗我!”刘骜吓得发抖,只得依言罢免王商。谁知王商回家三天后,愤恨之下吐血而亡。
王商之死震动朝堂,此前虽知王凤专权,却未料竟至如此地步。堂堂丞相欲与之抗衡,竟如螳臂挡车,令朝中无人敢再弹劾王凤。
京兆尹王章为人刚直,多次为王商申冤,向刘骜陈述王凤三大罪状,建议皇帝罢免王凤。未料两人谈话泄露,王凤当即向太后告状,哭诉自己多么辛苦。太后听闻亲兄弟的“冤屈”,顿时心如刀绞,以绝食相威胁刘骜。
本已无主见的刘骜见太后一绝食,立刻倒向王凤一方,下令将王章投入大狱,最后斩首,妻女流放边远。王商、王章相继遇难,令朝臣噤若寒蝉,没人敢再反对王凤。朝廷中官员多姓王,汉朝几近变成了王家的天下。
刘骜沦为名义上的皇帝,甚至封赏亲信小官也须请求王凤许可。他逐渐对朝政失去兴趣,干脆放手让王凤为所欲为。再加上刘骜本性嗜酒好色,对男女之事沉迷不已,便退居后宫尽享欢愉,完全不理朝中大事。
他每天沉浸于脂粉香艳之间,追求征服感,但尴尬的是始终没有子嗣。于是他胡乱宠幸,从宫内到宫外,最终在公主府招惹上了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
赵氏姐妹入宫后,牢牢控制住刘骜,不允许他亲近其他妃子。她们自己无法生育,却禁止皇帝与他妃有染。一旦得知谁怀孕生子,便极尽手段逼迫堕胎或害死婴儿。
公元前7年某日,刘骜与赵合德同寝。次日晨起,衣衫尚未穿上,刘骜忽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瘫软倒地,昏迷不醒。御医赶来时,刘骜已无生命迹象,死于女人的温柔乡。
世人纷纷将死因归咎于赵氏姐妹,认为她们耗尽了皇帝的元气。然而,将刘骜之死全怪罪于她们,未免有失公允。他的纵情声色已极大损害了身体,但外戚专权带来的郁闷和精神折磨,才是让他长期处于崩溃边缘的主要原因。
刘骜最大的弱点是过于软弱,明知王家权势滔天,却不敢反抗;明知赵氏姐妹为祸宫廷,却没有决心改变现状。对外,他摆脱不了外戚控制;对内,他依赖赵氏姐妹,无法自拔。
正是他自己的纵欲与无作为,害了自身性命,也将曾经强盛一时的大汉王朝推向了衰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