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桓,明末清初的一位武将,曾在投降清朝后又反正归明,号召起义,成为江西反清的核心力量。他一度掌握三十万军队,迅速掀起了反清浪潮。然而,这一反叛的壮丽史诗最终却在不到一年内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被清军围困,最后选择自杀殉国。金声桓的起义虽短暂,却充满了勇气和悲壮,展现了他忠诚于故国的决心与勇气,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抗清斗争的宝贵历史记忆。
金声桓字虎符,别号虎臣,陕西榆林人。作为军户出身,他早年隶属于杨嗣昌的诸营。随着清军攻占辽东,他的全家被俘,他孤身一人入关,随即成为明朝总兵黄龙的副将。后来,他投身于同乡左良玉的部队,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背景,很快得到了左良玉的重用,并晋升为总兵。
左良玉是南明的忠诚将领,曾带领军队东下讨伐马士英。可惜在顺治五年(1648年)淮安之战中,左良玉被清军击败,伤重不治。左良玉死后,他的儿子左梦庚带领三十六营投降清朝,金声桓也随之转投清朝,并被任命为江西总兵,驻守南昌。
金声桓的投降并非没有原因。首先,清军俘虏了他的家人,迫使他不得不屈服以保全家人的性命。其次,他对南明的未来失去信心,认为朝廷腐败无能,无法抵挡日益强大的清军。最后,清朝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封赏和权位让他看到了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
然而,尽管身为清朝的统治者,金声桓的心中始终难掩反清复明的情绪。他的反清动机复杂,一方面是他认为自己在清朝得到的封赏与功劳不相称,尤其是与自己下属王得仁的待遇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他频频受到清朝官员的欺压,江西巡抚章于天和巡按董学成不仅勒索他财物,还侮辱他为“反贼”,更试图夺走他的侍女。此外,南明永历帝也主动向他发出邀请,封他为镇江公,并鼓励他起兵反清,这让金声桓心中对南明的忠诚再次燃起。
在这些动因的推动下,金声桓决定反叛清朝。1649年正月二十七日,他正式起义,宣布反清复明。起义一开始,他就展示出非凡的决心,带领队伍斩杀了清朝的几位高官,并迎接南明大学士姜曰广入城,表示要联合其他反清势力共同抗敌。
他的起义得到了江西大部分地区的响应,清军在江西的统治开始动摇,江西全境几乎沦为他的根据地。然而,这一切并不持久,金声桓过于急功近利,选择将赣州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赣州是清军在江西的最后一个堡垒,金声桓认为,一旦攻下赣州,便能掌控江西全境,并向南京和武昌等地进发。然而,他低估了赣州守将高进库的坚守能力,赣州城防深厚,守军精锐,金声桓围攻赣州数月,然而始终未能攻下。
与此同时,清军并未坐视不理,他们迅速调集主力,从安庆出发,攻占了周边的九江、广信、饶州等地,逼近了南昌。面对清军强大的攻势,金声桓被迫撤回南昌,准备防守。然而,时间却对他不利,他的军队士气低落,装备不良,而清军则逐步增援,气势如虹。
尽管金声桓凭借三十万大军坐镇南昌,但由于大部分士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不足,再加上城内粮草日渐匮乏,民众生活困苦,内外夹击,金声桓的军队开始进入困境。清军凭借精锐的部队和充足的粮草,迅速围困南昌,发起了多次总攻。
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金声桓的反抗逐渐走向失败。清军几度发起总攻,金声桓的部队虽有反击,但战力逐渐消耗殆尽,城内的物资也早已捉襟见肘。为了尽可能地延续战斗,金声桓多次带领部队出城与清军作战,同时派遣使者请求南明永历帝派援军。然而,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支持。
到了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初一,清军发动了最后一次总攻,金声桓的防线终于崩溃。城墙被破,清军大举涌入,开始了屠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敌军,金声桓与王得仁、胡澹等人企图突围,但不幸被清军追击,最终在一座小山上被围困。
金声桓知道自己的结局已定,他对同伴们说:“我等为国捐躯,死得其所,不可有负先帝之志!”说完,他与部下相拥而泣,最终决定自刎以求死得其所,表达对故国的忠诚。
金声桓的反清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也展现了他为国捐躯的决心与悲壮。他的起义不仅让南明获得了短暂的希望,也让清朝感受到来自明朝遗民的强烈抵抗。金声桓的故事,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清史,充满了英雄主义与悲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