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刘邦与项羽是否乐意,只要聊到楚汉之争必定会扯上他俩,他俩就像硬币的两面,难分难解。
作为胜利的一方,刘邦被推崇是必然的。
为了表现刘邦的能力,拉来项羽对比也是难免的。
通过对比可以简化复杂信息,建立认知框架。这对于早期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对历史产生兴趣都起着关键作用,若是这种对比是基于事实或历史逻辑,能够关注到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单纯的分 “胜负”,这本身是具有认知价值的 —— 它能帮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个体与环境、选择与结果的关联。
但是残酷的真相却是,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简单的对比分出优劣,借机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 “诸葛亮完爆郭嘉”“刘邦比项羽高明百倍”等等惊人的言论,这样的好处不仅能快速展现自己的 “判断力”,显得 “看得透”;更能给自己带来一种优越感。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明确的 “价值站队”,快速融入以及吸引同类认知群体,获得 “我们更清醒” 的归属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乐此不疲的想要分出郭嘉与诸葛亮谁厉害,菩提老祖与佛祖谁更胜一筹,曹操为什么三十年才统一北方而刘邦七年就能统一天下。
很多人用非黑即白的判断取代了对 “复杂性” 的理解,本质上不是为了认知世界,而是为了证明 “自己更聪明”。如果抱着这种态度,更多的时候只会形成傻子共振,而不是理性互鉴。
由于成王败寇会先入为主的占据我们潜意识,当后人通过胜利者书写的文字倒推历史事件时,很容易陷入 “结果先行” 的思维。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最终成功了,那么过程中的每一步(哪怕是偶然事件)都可能被赋予 “注定如此” 的内在含义。胜利者的每一件事情,即便是偶然事件,也会被刻意描述成必然的结果。
其实,历史是偶然与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项伯没有杀人,或项伯杀人之后救他的不是张良;如果项梁没有杀人,或救他的不是司马欣和董翳而是其他人;如果张良是在景驹被项梁打败之前投靠的景驹;
如果韩信被拉去砍头的时候遇到的不是夏侯婴,而是其他没有很大权力并且沉默的人;如果刘邦彭城大败后,被楚军包围时没有遇到那一阵大风;
如果刘邦按照郦食其的话,立六国来对抗项羽,而没有咨询张良;如果项羽埋伏的射手,再准一些射中刘邦的心口;
如果陈馀在井陉之战中听从李左车的话;如果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齐国没有疏于防备;等等
这些非决定性的偶然瞬间,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造就了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反推历史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偶然事件当成必然,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评述这些偶然事件带来的战略价值。
可是,这些偶然事件本质上是完全不可控的,也是很难复制得,更无法成为成功的秘诀。
在时代大势的不可逆转中,读史不仅要尊重个体选择的不可预测;还要承认胜利中的运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