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随时方便地获取我们的更新,也能方便地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将激励我们持续创作!
文 | 糖葫芦
编辑 | T
历史学家们在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普遍认为,除了深刻改变西方国家的经济形态,这场危机还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大萧条期间,全球各国的保守主义力量逐渐崛起,带动了一种新的政治风潮,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几十年后的今天,许多人惊讶地发现,西方一些国家的保守主义政治势力似乎正在悄然复兴。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右翼政客纷纷崭露头角,连以传统欧洲大国自居的法国,也逐渐受到了右翼思潮的冲击。
那么,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右翼政治力量会再次崛起?他们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哪些欧美国家民众的情绪和心态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右翼思潮的复苏
近年来,全球政治氛围发生了剧烈变化,左翼政治力量逐渐下台,而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及自诩为自由主义的政治风气逐渐占据主流。
例如,2022年10月,意大利的现任总理梅洛尼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梅洛尼显然属于右翼阵营,且她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思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甚至公开称赞过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一些举措。因此,媒体们也纷纷称她为“女版墨索里尼”或“新墨索里尼”。
不仅如此,代表极右翼的法国政客玛丽娜·勒庞在2022年法国大选中几乎夺得总统大位。勒庞口口声声强调独立和自由,然而她的立场其实完全支持保守主义。
例如,面对欧盟时,勒庞曾公开表示希望法国能脱离欧盟,实施所谓的“独立”。尽管这一提案似乎让人感到历史倒退,但令人惊讶的是,仍有不少法国选民愿意为她投票。
与之对比,代表法国左翼的梅朗雄虽然坚持社会改革,但并未获得选民的热烈支持,甚至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荷兰右翼政客海尔特·维尔德斯在荷兰的大选中也取得了显著胜利。维尔德斯的政治立场被普遍视为极右翼,他曾公开表达过对穆斯林群体的负面看法。考虑到欧洲目前接纳了大量穆斯林难民,维尔德斯的立场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由于他的一系列激进保守言论,媒体纷纷将他称作“荷兰的特朗普”,这个绰号也在中文媒体中广泛传播。
通过意大利、法国和荷兰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右翼政治思潮正在快速崛起,这些保守派政治人物似乎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支持。
事实上,政治风潮的变化是社会经济问题的具体反映。当前欧洲乃至全球右翼思潮的兴起,与近年来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经济困境与政治投机
今天,全球经济格局与20世纪大萧条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极为相似。由于经济困境,许多基层选民只关心眼前的利益。
全球经济整体疲软,很多基层民众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甚至欧洲各国的政府财政状况也变得岌岌可危。此时,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成了政府的一大负担。
然而,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民众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日益增加。许多底层失业者本就依靠社会福利勉强维持生计,一旦福利削减,他们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冲击。
因此,像玛丽娜·勒庞这样的右翼政治人物以“法国利益优先”和“法国人优先”的口号迅速获得民众的支持。她所代表的保守主义似乎为一些选民带来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正如特朗普所示,尽管许多政治人物在竞选时高喊保守主义口号,但他们是否能落实这些政策,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例如,意大利的梅洛尼在上任后曾公开宣称要让意大利退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迄今为止,意大利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上仍持谨慎态度。
同样,玛丽娜·勒庞曾表示要让法国脱离欧盟,但从英国的“脱欧”经验来看,脱欧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这使得勒庞的主张缺乏实际操作性。
世界经济已因全球化变得紧密相连,尤其是像欧洲这样的区域性联盟,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右翼政治人物再怎么想让国家“独立”,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总之,欧洲乃至全球右翼思潮的迅速崛起,表面上是经济困境的结果。然而,尽管选举政治在欧洲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民众依然对政治缺乏深刻理解,常常被情感共鸣所左右。
例如,梅洛尼出身底层,她在竞选时不时提到自己曾经的贫困生活,成功引起了选民的情感共鸣。许多人在被她的演讲打动后,开始忽视她作为政治人物的身份,反而把她当作与自己同样经历过艰辛的人。
这种“打感情牌”的竞选手法效果显著,但也导致了选民容易被一些仅会口号的政客所左右。这种现象在现代欧洲的选举制国家中并不少见。
民粹主义的抬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设想过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主张由拥有卓越智慧的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因为普通人并不具备做出重大决策的能力。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源于他对古希腊社会中民粹主义盛行的深刻反思。
然而,直到今天,西方社会仍未能摆脱民粹主义的影响。
在当今的欧美国家,民众被根据身份、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政治体制逐渐演变成不同小团体之间的相互博弈,导致民众的政治立场变得越来越极端,忽视了政治活动的复杂性和严肃性。
例如,荷兰大选中胜出的维尔德斯,凭借反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言辞获得了选民支持。许多支持者并不关心维尔德斯的执政能力,他们只希望选出一个能反对穆斯林的领袖。
类似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出现。在阿根廷,新任总统哈维尔·米莱竞选时曾猛烈批评女权主义,许多人因此投票支持他。
在2022年韩国大选中,代表左翼的李在明因支持女权主义而遭到选民攻击。
或许柏拉图设想的民主制度本意是让人民决定国家的命运,但如今,这一制度却成了不同政治团体宣泄情绪的工具。
现如今的西方选举,已经完全沦为一场游戏,民众关注的并不是国家的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一方“淘汰”出局。
即便有少数选民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投票,但绝大多数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
曾几何时,全球的知识分子将英美国家的选举政治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如今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正被自己亲手摧毁。
客观来看,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政治制度。每个国家的民众都在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依赖的并不是某一项完美的政治制度,而是全球民众共同的智慧与努力。未来的社会也必将依靠全人类的力量才能迈向更加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