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司马昭一句话道破原因
创始人
2025-09-23 04:01:43
0

《——【·前言·】——》

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蜀国军政全才,六次北伐,与魏国名将司马懿斗智斗勇。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魏国上下无不欢庆这位劲敌的离去。

按理说,这正是司马懿率军一举攻灭蜀国的大好时机,可他为何按兵不动?直到后来,司马昭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原因!

魏蜀两国的明争暗斗

魏蜀两国的恩怨可以从刘备时期说起。

刘备,这位落魄的汉室宗亲,历经千辛万苦才在西南一隅建立起蜀汉政权。

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将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接过这副重担,开始了他辅佐刘禅、振兴蜀汉的道路。

刘备去世后的头几年,诸葛亮并没有马上北伐魏国,而是专注于稳定蜀国内部。

他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实行屯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吏治,使蜀国逐渐恢复元气。

这期间,司马懿正在魏国崭露头角,他精通兵法,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曹操和曹丕的赏识。

228年,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写下著名的《出师表》,正式北伐。

司马懿初次与诸葛亮交手,心里其实有些轻视这位"纸上谈兵"的文人。他没想到诸葛亮指挥有方,魏军接连败退。

若不是马谡违背军令,丢失街亭要塞,诸葛亮这次北伐很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从此以后,司马懿对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在后续的几次北伐中,他采取"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战术,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耗尽蜀军粮草,迫使其撤军。

这种消极防御的策略虽然引来不少魏国将领的不满,但司马懿坚持己见,他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正面交战很可能落入对方的陷阱。

234年,年仅54岁的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

消息传来,司马懿先是不敢相信,派人前去蜀军营前观察,见蜀军果然撤退,他才长舒一口气,感叹道:"天下奇才,今日已矣!"

可以说,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司马懿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怕被这位神机妙算的军事天才找到破绽。

曹叡的战略考量

诸葛亮去世后,按理说这正是魏国进攻蜀国的最佳时机。

蜀国失去了军政核心,军心不稳,正处于最虚弱的状态。

司马懿确实有意趁机发动全面进攻,一举拿下蜀国。可让他没想到的是,魏国皇帝曹叡竟下诏不许他出兵。

曹叡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曹叡身为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他深谙祖父和父亲的战略思想。

三国鼎立的局面看似魏国占优,但实际上也给魏国带来了两线作战的压力。

如果魏国全力攻打蜀国,东吴必然会从背后偷袭。而且,即使成功灭掉蜀国,疆域扩大后的防守压力也会大增。

曹叡的顾虑不无道理。此前魏蜀交战时,东吴经常趁机出兵袭扰魏国南部边境,迫使魏国分兵应对。

如果魏国倾全国之力攻打蜀国,东吴很可能会大举进攻魏国腹地,甚至直取洛阳。

曹叡深知,在三国的棋局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战略。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曹叡对司马懿也存有戒心。

司马懿威望日隆,手握重兵,如果再立下灭蜀的大功,可能会对魏国皇权产生威胁。

曹魏政权建立不久,皇位继承已经出现过曹丕夺嫡的风波,曹叡不希望历史重演。

因此,曹叡宁可让蜀国继续存在,作为牵制东吴的一股力量,也不愿意冒险让司马懿立下盖世之功。

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维,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司马懿的权力野心

诸葛亮去世不久,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曹叡派司马懿前去镇压。

这是一场硬仗,公孙渊拥兵自重多年,势力不容小觑。司马懿带兵远征辽东,经过艰苦战斗,最终平定了叛乱,立下大功。

就在司马懿凯旋归来不久,魏国发生了重大变故。

239年,曹叡病逝,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临终前,曹叡任命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希望两人能够互相制衡。

这一安排表面上看是对司马懿的信任,实际上却是限制他权力的一种方式。

曹爽是曹操族侄曹真的儿子,代表着曹氏宗亲的利益。

他担任大将军,掌管朝中大权,而司马懿则被封为太傅,负责辅导年幼的曹芳。表面上看,两人地位相当,但实际上曹爽手中握有更多实权。

司马懿是个善于隐忍的人,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进攻蜀国,即使获胜,功劳也会被曹爽夺去,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政治风险。

因此,他开始将注意力从战场转向朝堂,静待时机。

司马懿表面上配合曹爽,暗地里却在拉拢朝中大臣,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他甚至装病闭门不出,让曹爽放松警惕。

249年,司马懿抓住曹爽护送曹芳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魏国的实际控制权。

从这一刻起,司马懿的权力野心显露无遗。他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将领,而是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攻打蜀国已经不再是他的首要任务,巩固自己的权力才是当务之急。

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司马懿需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班底,稳固新的政治格局。

司马昭的战略远见

司马懿在掌权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职位。

司马师在位期间继续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力,但不久也病逝,由其弟司马昭接任。

司马昭比父亲和哥哥更加直接,他不仅控制朝政,还逼迫魏帝曹髦禅让,为司马家族代魏奠定基础。

263年,在司马昭的指挥下,魏将钟会、邓艾等人发动了对蜀国的全面进攻。

钟会从北面进攻,邓艾则偷渡阴平,直取成都,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刘禅投降,蜀国众臣或被杀或降魏,历时40余年的蜀汉政权就此覆灭。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说:"纵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道破了魏国不急于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

"不能辅之久全"六个字揭示了司马昭对蜀国的战略判断: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就像没有了主心骨,国力必然逐渐衰退。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也确实继承了北伐的事业,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都不及诸葛亮。

在他的领导下,蜀国的国力逐年下降,最终走向灭亡。

司马昭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魏国之所以不急于在诸葛亮死后立即灭掉蜀国,是因为他们明白蜀国已经是一个"等死"的国家。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做法。

魏国无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强攻蜀国,只要加强防御,防止姜维的小规模北伐,同时加强内部建设,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拿下蜀国就容易多了。

《——【·结语·】——》

司马懿终生不攻打蜀国,表面上看是受到曹叡诏令的限制,实际上是魏国统治者的战略智慧。

他们看清了诸葛亮对蜀国的重要性,明白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迟早会走向衰亡。

这种战略思维是古代政治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也说明在国家决策中,有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策略。

信息来源: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第14卷《司马氏族权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版
《三国政治军事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诸葛亮评传》,陈寿著,三秦出版社2021年版

相关内容

马来西亚旅游公证认证需要什...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兴冲冲地规划好了马来西亚之旅,预订了梦幻的...
2025-09-22 17:00:24
大美北京|什刹海文化旅游推...
9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文旅局获悉,以“畅游魅力西城 浸...
2025-09-22 16:59:03
丹东银行行长于晓宇任职资格...
中国网财经9月22日讯 今日,辽宁金融监管局公布批复显示,核准于晓...
2025-09-22 16:55:19
原创 ...
在很多人的眼里,有房有车是他们人生奋斗的目标,更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2025-09-22 16:54:58
德国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
最近看了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发布的2025-2026行业趋势...
2025-09-22 16:52:03
原创 ...
黄金一公布,老特立马“想聊天”了? 9月7日,中国央行丢出一颗“金...
2025-09-22 16:50:54
超强台风“桦加沙”杀到!香...
据凤凰卫视报道,超强台风“桦加沙”不断靠近,香港天文台在9月22日...
2025-09-22 16:49:07
原创 ...
近日,赛车场上可谓是星光熠熠,热闹非凡。韩东君晒出了和王一博、许魏...
2025-09-22 16:47:40
选择滑雪场闸机时最应该考虑...
在选择滑雪场闸机时,众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系统的耐用性与环境适...
2025-09-22 16:47:32

热门资讯

鏖战加洞,强势逆袭!江昱媛、张... 北京时间9月22日,2025别克LPGA锦标赛外卡资格赛在京南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拉开战幕。经过一天36...
原创 贾... 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大品牌和明星都在忙着为运动员们加油打气。最近,贾玲的巴黎之行引发了不少关注...
原创 金... 自辽国灭亡以后,漠北的局势进入了动荡时期,原本强大的权力体系在瞬间崩塌,草原上的各部落开始陷入了长时...
原创 秦...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像秦始皇那样,备受争议。他有人眼中是暴虐残忍的暴君,也有人视他为功绩卓绝、载...
原创 他...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1纵司令员万毅接到总部的通知,要求他前往后方工作,并将由李天佑接任1纵司...
原创 朱...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春意盎然的季节,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三个年头,金銮殿内传来了一名宫廷近侍的报...
原创 朱... 要提到古代哪些皇帝演绎过惊人的传奇,朱元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个从乞丐起步,最后统一天下的故事,堪...
原创 郭... 众所周知,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实际上有不少我党的卧底人员,他们为了我党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
原创 中... 当今的国际形势虽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斥着战争的阴霾,但战争带来的后遗症依然存在,许多国家仍未能完全摆...
原创 千...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面对敌人严密布防的长江沿线,决定放弃原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