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蜀国军政全才,六次北伐,与魏国名将司马懿斗智斗勇。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魏国上下无不欢庆这位劲敌的离去。
按理说,这正是司马懿率军一举攻灭蜀国的大好时机,可他为何按兵不动?直到后来,司马昭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原因!
魏蜀两国的明争暗斗
魏蜀两国的恩怨可以从刘备时期说起。
刘备,这位落魄的汉室宗亲,历经千辛万苦才在西南一隅建立起蜀汉政权。
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将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接过这副重担,开始了他辅佐刘禅、振兴蜀汉的道路。
刘备去世后的头几年,诸葛亮并没有马上北伐魏国,而是专注于稳定蜀国内部。
他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实行屯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吏治,使蜀国逐渐恢复元气。
这期间,司马懿正在魏国崭露头角,他精通兵法,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曹操和曹丕的赏识。
228年,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写下著名的《出师表》,正式北伐。
司马懿初次与诸葛亮交手,心里其实有些轻视这位"纸上谈兵"的文人。他没想到诸葛亮指挥有方,魏军接连败退。
若不是马谡违背军令,丢失街亭要塞,诸葛亮这次北伐很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从此以后,司马懿对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在后续的几次北伐中,他采取"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战术,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耗尽蜀军粮草,迫使其撤军。
这种消极防御的策略虽然引来不少魏国将领的不满,但司马懿坚持己见,他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正面交战很可能落入对方的陷阱。
234年,年仅54岁的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
消息传来,司马懿先是不敢相信,派人前去蜀军营前观察,见蜀军果然撤退,他才长舒一口气,感叹道:"天下奇才,今日已矣!"
可以说,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司马懿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怕被这位神机妙算的军事天才找到破绽。
曹叡的战略考量
诸葛亮去世后,按理说这正是魏国进攻蜀国的最佳时机。
蜀国失去了军政核心,军心不稳,正处于最虚弱的状态。
司马懿确实有意趁机发动全面进攻,一举拿下蜀国。可让他没想到的是,魏国皇帝曹叡竟下诏不许他出兵。
曹叡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曹叡身为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他深谙祖父和父亲的战略思想。
三国鼎立的局面看似魏国占优,但实际上也给魏国带来了两线作战的压力。
如果魏国全力攻打蜀国,东吴必然会从背后偷袭。而且,即使成功灭掉蜀国,疆域扩大后的防守压力也会大增。
曹叡的顾虑不无道理。此前魏蜀交战时,东吴经常趁机出兵袭扰魏国南部边境,迫使魏国分兵应对。
如果魏国倾全国之力攻打蜀国,东吴很可能会大举进攻魏国腹地,甚至直取洛阳。
曹叡深知,在三国的棋局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战略。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曹叡对司马懿也存有戒心。
司马懿威望日隆,手握重兵,如果再立下灭蜀的大功,可能会对魏国皇权产生威胁。
曹魏政权建立不久,皇位继承已经出现过曹丕夺嫡的风波,曹叡不希望历史重演。
因此,曹叡宁可让蜀国继续存在,作为牵制东吴的一股力量,也不愿意冒险让司马懿立下盖世之功。
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维,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司马懿的权力野心
诸葛亮去世不久,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曹叡派司马懿前去镇压。
这是一场硬仗,公孙渊拥兵自重多年,势力不容小觑。司马懿带兵远征辽东,经过艰苦战斗,最终平定了叛乱,立下大功。
就在司马懿凯旋归来不久,魏国发生了重大变故。
239年,曹叡病逝,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临终前,曹叡任命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希望两人能够互相制衡。
这一安排表面上看是对司马懿的信任,实际上却是限制他权力的一种方式。
曹爽是曹操族侄曹真的儿子,代表着曹氏宗亲的利益。
他担任大将军,掌管朝中大权,而司马懿则被封为太傅,负责辅导年幼的曹芳。表面上看,两人地位相当,但实际上曹爽手中握有更多实权。
司马懿是个善于隐忍的人,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进攻蜀国,即使获胜,功劳也会被曹爽夺去,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政治风险。
因此,他开始将注意力从战场转向朝堂,静待时机。
司马懿表面上配合曹爽,暗地里却在拉拢朝中大臣,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他甚至装病闭门不出,让曹爽放松警惕。
249年,司马懿抓住曹爽护送曹芳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魏国的实际控制权。
从这一刻起,司马懿的权力野心显露无遗。他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将领,而是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攻打蜀国已经不再是他的首要任务,巩固自己的权力才是当务之急。
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司马懿需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班底,稳固新的政治格局。
司马昭的战略远见
司马懿在掌权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职位。
司马师在位期间继续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力,但不久也病逝,由其弟司马昭接任。
司马昭比父亲和哥哥更加直接,他不仅控制朝政,还逼迫魏帝曹髦禅让,为司马家族代魏奠定基础。
263年,在司马昭的指挥下,魏将钟会、邓艾等人发动了对蜀国的全面进攻。
钟会从北面进攻,邓艾则偷渡阴平,直取成都,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刘禅投降,蜀国众臣或被杀或降魏,历时40余年的蜀汉政权就此覆灭。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说:"纵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道破了魏国不急于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
"不能辅之久全"六个字揭示了司马昭对蜀国的战略判断: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就像没有了主心骨,国力必然逐渐衰退。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也确实继承了北伐的事业,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都不及诸葛亮。
在他的领导下,蜀国的国力逐年下降,最终走向灭亡。
司马昭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魏国之所以不急于在诸葛亮死后立即灭掉蜀国,是因为他们明白蜀国已经是一个"等死"的国家。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做法。
魏国无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强攻蜀国,只要加强防御,防止姜维的小规模北伐,同时加强内部建设,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拿下蜀国就容易多了。
司马懿终生不攻打蜀国,表面上看是受到曹叡诏令的限制,实际上是魏国统治者的战略智慧。
他们看清了诸葛亮对蜀国的重要性,明白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迟早会走向衰亡。
这种战略思维是古代政治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也说明在国家决策中,有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策略。
信息来源: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第14卷《司马氏族权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版
《三国政治军事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诸葛亮评传》,陈寿著,三秦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