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实际上有不少我党的卧底人员,他们为了我党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由于他们与我党的联系方式大多是单线联系,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种情况在国民党内部激起了一场戏剧化的事件——两位我党的卧底在蒋介石的办公室互相指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末期,此时蒋介石的心情极其沉重,几乎无法安睡。辽沈和平津两场战役的失利让他已经几近崩溃。为了挽回局面,蒋介石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华北平原的淮海战役上。在国民党内部,这场战役被称为徐蚌会战。蒋介石几乎倾尽了国民党所有的资源,不仅将大量兵力调至淮海战场,还把他的得力助手杜聿明再次召回战场。但即便有杜聿明这样的“救火队长”,蒋介石依然未能改变败局,最终淮海战役以国民党惨败告终。
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成为了我党的“客人”。蒋介石得知战役的结果后,愤怒至极,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痛斥部下无能。即便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身体状况不佳还坚持上战场的杜聿明,也未能幸免于一番指责。
然而,冷静下来后,蒋介石开始反思败局的原因。他发现我党对国民党的部署几乎了如指掌。这让他怀疑,国民党内部是否有人为我党工作。蒋介石扔掉了桌上的文件,心中升起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念头:国民党内部,必定有我党的卧底,而且这个卧底的地位不低。那些地位低、接触不到重要信息的人员,根本无法泄露这些情报。这一思考让蒋介石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蒋介石便开始了一系列激烈的行动,动荡一时,整个国民党内部都陷入了骚乱。
就在此时,国防部参谋刘斐走上了舞台。刘斐早就对国民党内部的某些人心生不满,特别是对郭汝瑰产生了疑虑。然而,由于之前杜聿明举报郭汝瑰,蒋介石对此毫无反应,刘斐未敢再做声。如今,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我党卧底的关键时刻,刘斐看到了一个机会,立即向蒋介石建议,认为郭汝瑰极有可能是共产党员。
“委员长,郭汝瑰一定是共产党!”刘斐语气坚定地说道。
蒋介石听后,却连头都没抬,冷冷回应:“证据呢?”
刘斐急忙解释道:“整个党内,除了郭汝瑰,没有人如此清廉,不贪不图,这种做派,正是共产党人的作风!”
蒋介石听后,怒火中烧:“你把党国当什么了?难道我们党国就是一群贪官污吏吗?荒谬!”
尽管刘斐再三坚持自己的看法,蒋介石显然不为所动。事实上,早在杜聿明曾经提到郭汝瑰的清廉问题后,蒋介石就派人调查过,结果显示郭汝瑰并没有任何问题。今天,刘斐再次提起此事,蒋介石认为这是党派争斗下的恶意抹黑。对此,蒋介石显得非常不悦,最终让刘斐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就此结束。几天后,消息很快传到了郭汝瑰耳中。当晚,他便亲自找到了蒋介石,毫不客气地说道:“委员长,刘斐肯定是共产党派来的卧底!”
蒋介石疑惑地问:“你有什么证据?”
郭汝瑰冷静地向蒋介石解释,回忆起在淮海战场上刘斐的举动。当时刘斐本应按照指示撤兵,但他不仅没有撤兵,反而和粟裕将军发生冲突,导致了惨重的损失。
听到这些话,蒋介石的脸色变得难看,红一阵白一阵,但他还是没有立即做出反应。简单安慰了郭汝瑰几句后,蒋介石敷衍地让郭汝瑰退下,并冷冷地说道:“等你拿到确凿的证据再来找我。”
蒋介石的尴尬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刘斐当时的坚持正是他所指示的,最终的失败也不全是刘斐的责任。对于刘斐与郭汝瑰的互相举报,蒋介石并没有过多在意,因为他认为这只是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
然而,蒋介石并不知道,郭汝瑰与刘斐其实早已通过我党的单线联系知道了对方的真实身份。出于保护双方的考虑,他们在蒋介石面前互相指责,这实际上是为了掩护彼此。当时,我党与这些重要的卧底人员的联系,都是通过严格保密的单线联系来确保安全。
一段时间后,郭汝瑰得到了来自我党的指示,要求他不要与刘斐针锋相对,必要时可以与他合作。听到这些话,郭汝瑰瞬间明白了,刘斐也属于自己的同志。虽然两人假装在蒋介石面前互相敌对,但这种做法对于保全彼此身份极为有利。
不久后,解放战争最终胜利,蒋介石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郭汝瑰率领部队起义,给予了蒋介石致命一击,而刘斐也公开宣布倒戈。最令蒋介石无法接受的是,傅作义与我党达成协议,北平实现和平解放。当蒋介石在台湾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愤怒地咆哮道:“天下何人不通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