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1纵司令员万毅接到总部的通知,要求他前往后方工作,并将由李天佑接任1纵司令员。这一调动让万毅感到措手不及,心情十分复杂。虽然作为一名出身旧军队的指挥官,他一向严格遵守纪律,并且明白自己应当服从指挥,但他还是觉得难以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动。毕竟,万毅是东北人,他深知自己在前线的作用。尽管后方生活较为安定,他的情感依然无法忍受离开战场,特别是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决定坚持留在前线。
当时,万毅已经担任1纵司令员近一年,突然接到调令的原因令他感到十分疑惑。东北民主联军在一系列战役后,逐渐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进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东北的战局要求军队加大进攻力度,争取彻底歼灭敌人,收复失地,以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准备展开的大规模作战计划,也就是即将到来的“夏季攻势”,要求部队有更强的指挥能力和作战经验。而1纵,作为最早成立的纵队之一,战斗力一度非常强悍,然而,经过一些战役后,战绩有所波动,特别是与敌军的战斗中,指挥层面显得有所欠缺。
万毅指挥1纵参与的镰刀湾战斗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敌人并不强大,但作战计划并未达到预期,原本能够全歼敌军的局面却变成了击溃战。战后的总结中,林彪曾专门找过万毅谈话,建议他采用更加激烈的战术,强调要“死拼硬打”,通过拼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万毅自己也十分清楚,在四平保卫战之前,他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斗。他虽然担任过旅长,指挥过2个团,后来在八路军时指挥过4个团,压力巨大,但也获得了不少经验。然而,指挥更大规模的部队作战,尤其是东北战场如此复杂的战局,让他感到自己的经验依然不足。
李天佑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作为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李天佑的能力和背景显然更加匹配这一新的任务。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因其突出的攻坚能力而获得了“攻坚小老虎”的称号,亲自带队冲锋,身上多处伤痕累累。平型关战役中,他的团是主力之一,打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力,展现了他强硬的作战风格。李天佑不仅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还在苏联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谙大兵团作战的理论。将他调往1纵司令员的位置,显然是总部从战略层面考虑到战局变化后作出的决定,目的在于通过他来提高1纵的作战效能。
当时,东北野战军的首长们非常注重如何合理使用将领,像梁兴初和钟伟,虽然不是最初的首选,但凭借他们坚强的战斗力和过硬的指挥能力,最终破格提拔。万毅并未能理解这次调整,他认为自己在1纵司令员的位置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应该继续留在前线,而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是否意味着对他能力的质疑?他不禁心生疑问,希望能从上级获得一个更为明确的解释。
然而,调整方案最终还是得到了执行。为了照顾万毅留在前线的情感需求,考虑到他一直未涉足政治工作,决定让他担任1纵的政治委员职位,同时让副政委周赤萍继续负责日常的政治工作,而万毅则继续跟随李天佑学习大兵团作战的技巧。这一决定实际上也帮助了万毅在军事指挥上得到更深的历练,特别是如何指挥大型攻坚战。在这种情况下,万毅不仅能保留对1纵的联系,还能在李天佑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夏季攻势的启动,李天佑和万毅携手指挥了东北部队的第一场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四平战役。此战集中调动了超过十万的兵力,是东北部队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攻坚作战。在这场战役中,万毅得到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逐步弥补了自己在大规模指挥作战方面的不足。四战四平等攻坚战的不断推进,也让万毅在军事指挥上逐渐得到更多锤炼。
到了1948年3月,部队成立了5纵,万毅被调任为司令员,开始独立指挥作战,逐步在军事领域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