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像秦始皇那样,备受争议。他有人眼中是暴虐残忍的暴君,也有人视他为功绩卓绝、载入史册的千古一帝。他修建的标志性工程——长城,同样引发了众多争论。有的人认为那是他宏伟气魄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暴政的象征,背后是无数劳工的鲜血与白骨。甚至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也充满了疑云,质疑他并非秦王的合法继承人。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曾被派往赵国做人质,期间结识了当时赵国的富豪吕不韦。吕不韦为了谋求政治利益,看中了子楚的潜力,把怀孕的赵姬送给了他。子楚当时并未察觉,赵姬不久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的嬴政。回国不久,子楚的父亲秦孝文王去世,他顺利继承王位,成为秦庄襄王。然而,秦庄襄王只当了几年皇帝便去世,嬴政理所当然继承了秦王的位置。正因如此,有传闻称嬴政其实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的“私生子”,但这一说法缺乏确凿证据。
无论传言如何,嬴政即位后,军事上重用了名将王翦,行政上依赖法家代表李斯,加上先前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秦国最终崛起为霸主。公元前221年,他横扫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正因如此,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似乎并不过分。然而,秦始皇也极其暴虐,阿房宫、秦始皇陵及古长城等宏伟建筑背后,是成千上万人累死累活的血泪史。这些遗迹既是他的辉煌,也是他昏庸残暴的铁证。若说他是暴君,也毫不为过。
今天我们不去评价他的功过和统治手段,只谈谈秦始皇为何敢自称“朕”,开创前所未有的帝王称谓。嬴政统一天下后,很多制度和习俗都发生了改变。比如商朝把每年二月定为岁首,周朝又改成十一月,这样的做法延续了五六百年。秦始皇统一后,将一年开始的月份改为十月,官员进朝觐见的时间也固定为十月初一。
当时,黑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说人“真黑”是赞美而非贬义。数字以六为标准,步距六尺,兵符和法冠都是六寸,车宽六尺,驾马配六匹马。这些细节彰显出秦朝的严谨和讲究。更为重要的是,秦朝的君主称号也与周朝截然不同。
秦始皇曾对大臣说:“我统一了六国,‘秦王’这个称号太过小气,不配我伟大的功绩,必须换一个更响亮的称谓,不能沿用旧六国的名号。”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开始绞尽脑汁为秦王设计一个霸气且有深意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官员与博士们共同商议后进言:“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不如让陛下称‘泰皇’如何?”
秦始皇却认为“泰皇”过于繁琐,决定只保留“皇”字,另加上古代尊贵的“帝”字,两字合并,便成了“皇帝”。文武百官闻言大喜,纷纷叫好,从此秦王改称“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新称谓。
他还颠覆了祖宗死后赐谥号的传统,表示自己死后依旧称“始皇帝”,儿子继位称“二世”,孙子称“三世”,既简洁又霸气。于是秦王嬴政成为“秦始皇”,他的儿子胡亥则被称作“二世皇帝”。可惜的是,秦朝只传至“二世”便迅速灭亡,没有延续千秋。
秦朝建立前,各国君王自称“寡人”。有人误解“寡”是“寡德”,君王谦虚自称情感淡薄。其实不然,古人视“寡”为尊贵之意,寓意为“为人上者”,与“众”相对,代表臣民大众。社会结构像一座金字塔,塔底是众多百姓,顶端只有一个君王,故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自称“寡人”。
三国时期,诸如曹操、孙权等称王的诸侯自称“孤”,含义类似,表示孤高尊贵。秦始皇称帝之前,“朕”字只是普通第一人称,平民百姓也可使用。比如张三邀请李四逛街,李四答:“抱歉,朕今天走不开。”这在当时非常平常。
但丞相李斯为了讨好秦始皇,建议“朕”成为皇帝专用称谓,其他人不得使用,违者重罚。于是,“朕”字成为历代帝王专有代称,延续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才终结。
为何一个本是平民通用的第一人称词,会变成皇帝的专属?拆解“朕”字,我们便能窥见秦始皇的野心和理想。现代汉字“朕”由“月”和“关”组成,看似简单。但当时的“朕”是象形文字:左边是“舟”,右边是“灷”(即船上的火)。
水是生命之源,船是出行和生存的工具。没有船,人们寸步难行,无法捕捞,面对猛兽和天灾束手无策。火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能照明驱寒,吓退猛兽,改变饮食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古代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被尊为三皇之首。
拥有“舟”和“火”,意味着掌控生存的关键资源,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如同现代社会的能源垄断。秦始皇用“朕”自称,实则意味着他掌握了“船”和“火”的权柄,是不可挑战的最高统治者。
这不仅是对六国贵族的警告:我是至尊,任何反抗都是死路一条;也是象征着统一后的大秦帝国,像一艘巨轮扬帆远航,高举火把,势不可挡。秦始皇选用“朕”字,表达了他带领臣民开创前所未有辉煌的雄心壮志。
他自视为天命所归,拯救百姓的救世主。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成就了世界级的奇迹建筑,也带来了严苛的刑罚,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怨气积聚。最终,这些矛盾在胡亥时代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响起了秦朝的丧钟。
从这角度看,秦始皇的使命感既是他的伟大之源,也是大秦帝国覆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