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应运而生,李又兰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她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显赫,但她那非凡的经历却深深打动了许多人。身为富商之女,李又兰放弃了优渥的家庭生活,毅然决然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为了心中信念而奋斗。
李又兰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李善祥是一位爱国的实业家,家庭条件优越。然而,李又兰并没有因为优越的环境而变得娇惯,反而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在全面抗战的关键时刻,她跟随父亲返回故乡,随后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之中,显示出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许多渴望报国的年轻人一样,李又兰对延安的抗日精神充满憧憬。1937年11月,她在18岁那年踏上了前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旅程,希望借助介绍去往延安。恰巧,周恩来当时正身处办事处,经过了解她的背景后,周恩来建议她去投身于新四军的事业。
那时,风陵渡口已经落入日军之手,因此李又兰在周恩来的推荐下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前往南昌的新四军办事处。由于李又兰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她被分配从事宣传工作,后期又调任为新四军的速记员。这些经历让她在战争严酷的条件下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最终赢得了上级的认可,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副军长项英。
李又兰欣赏项英的勇猛和决策能力,而项英也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情感。1941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就是在新婚不到两个月的时刻,历史却发生了巨大的惨变,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接踵而至。虽然项英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成功突围,但在敌人疯狂的横扫中,1941年3月14日,项英遭到叛徒的毒手,英年早逝,年仅43岁。
项英的牺牲对李又兰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得知这一噩耗后,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时常以泪洗面,沉浸在失去的哀伤中难以自拔。经过一段时间的哀悼,李又兰重新振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42年1月,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李又兰担任会议的速记员,继续在革命的路上前行。
在会议上,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在谈话中脱稿发言,而李又兰则将他的讲话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第二天,她将清晰的记录交给张爱萍过目,秀丽的笔记让张爱萍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后续的工作中,张爱萍对李又兰越发倾心,而李又兰也对这位勇猛又有才华的指挥官产生了敬佩之情。
不久后,张爱萍被派往前线,跟李又兰保持着书信往来。张爱萍的追求遭到了一些人反对,他们认为李又兰应为已故的项英贞守节。但陈毅得知后,为张爱萍表态,支持他的追求。张爱萍并没有被传统观念束缚,心中对李又兰的情感在时光的流逝中愈发坚定,最终勇敢向她表白。1942年8月8日,李又兰和张爱萍简朴而温馨的婚礼在革命的氛围中举行。
婚后,张爱萍继续在前线奋战,而李又兰则在后方兢兢业业地工作,悉心照料孩子。到了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又兰自然也成为了开国上将的夫人。在她的一生中,她为张爱萍生下了一子三女,他们的长子曾担任“二炮”副司令,荣获中将军衔。
李又兰陪伴张爱萍走过了61年的风风雨雨,两人的婚姻成为众多开国将帅中的一段佳话。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离世,享年93岁。李又兰则在2012年2月2日因病去世,享年同样是93岁,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温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