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曾经提到过:“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就是小米加步枪。”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经典名言。然而,鲜有人知,这句话的原句其实还包含着后半部分——“再加高树勋”。
1955年,解放军举行了授衔仪式,但高树勋因其特殊身份并未参加这一仪式。他的故事并不像普通的将领那样广为人知,反而充满了波澜壮阔的传奇色彩。
在“邯郸起义”之前,李达将军(后来晋升为上将)曾以谈判代表的身份拜访高树勋。高树勋当时直言李达身份不够,甚至拒绝与其握手。直到刘帅亲自出面,高树勋才改变态度,笑脸相迎,并最终同意发动邯郸起义。
高树勋出生于1898年,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高金庄。这个地方历来英雄辈出,涌现了如张之洞、季振同、赵博生、冯安邦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即使今天,盐山依然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因为连如今的“战忽局”张局座也是盐山人。
虽然盐山名为“盐”山,但这里并不产盐,而是大面积的盐碱地。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盐嘎巴。”这一方水土孕育了淳朴且勇悍的人民,大多数人是元末明初从山东即墨迁徙来的移民,民风彪悍,习武成风。
在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更是涌现了许多武术名家,如神枪李书文、大刀王五、千斤神力王子平、擂台击败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以及“跤王”佟中义等人。在当时,沧州的年轻人如果不懂点武术,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沧州人。
高树勋自小便受到了武术的熏陶。八岁时,他开始学习书法,并进入私塾求学。但四年后,私塾先生告知他科举考试已被废止,继续读书毫无意义。于是,高树勋愤而辍学,回家与父亲一起种地,空闲时继续练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生存的技能。当地的比赛中,优秀者可以成为镖师或武馆教头。高树勋凭借着过人的武艺,15岁便成为了天津、京城镖局的镖师。然而,随着洋枪洋炮的普及,镖局的行业逐渐衰落,16岁时,高树勋也尝到了失业的苦涩。
高树勋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达七个,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幸运的是,他的舅舅在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军医,并向高树勋推荐了当兵这个选项。于是,高树勋踏上了征途,经历了艰难的旅程,直到两个月后,才见到舅舅。而当时冯玉祥正在亲自耍刀,他的舅舅也正好与冯玉祥有交情,介绍高树勋拜见冯玉祥。
冯玉祥一眼看出了高树勋的武艺,不由得问他是否懂武术。高树勋气吞山河地拿起棍子,在众人面前表演了一套五虎擒羊棍。冯玉祥对高树勋的武艺大为赞赏,立刻将他编入第1团,担任班长。很快,高树勋又被任命为手枪连班长,成为了冯玉祥的贴身警卫。
冯玉祥与高树勋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冯玉祥不仅出生在沧县,而且也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冯玉祥能迅速崛起,得到了另一位沧州人的帮助——刘之洁。刘之洁不仅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还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参与了讨伐清朝的战斗,后来成为了江苏的陆军总司令。
刘之洁一心想让军官正规化,因此他倡导创办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将大量家乡青年送进军校,培养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冯玉祥在其支持下,迅速崛起,成为了西北军的领袖。
随着冯玉祥逐渐崭露头角,他的西北军越来越壮大,许多河北人也成为了西北军中的骨干力量。高树勋,作为冯玉祥的亲信,逐渐在西北军中脱颖而出。
1918年,冯玉祥在湖北武穴通电反对段祺瑞,段祺瑞安排鸿门宴来邀请冯玉祥。高树勋便担任了冯玉祥的保护任务,他带领手枪班为冯玉祥护航前往汉口,成功化解了这一危机,几乎成为了“英雄”的代名词。
此后,冯玉祥让高树勋在西北军的军官学校继续深造,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高树勋毕业后被任命为机枪营排长,正式步入军官的行列,并且迅速得到了提升。不到十年,高树勋便从一名排长晋升为西北军第五军第19师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命令西北军发动反攻,而高树勋所在的19师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成功解围亳州,并继续推进,迅速攻占涡阳、蒙城、淮阳等地。正当战局顺利时,张学良的东北军突然南下,占领京津,导致冯玉祥的西北军陷入困境。
尽管如此,高树勋依然表现出色。他迅速恢复了战力,并带领部队进入沂蒙山区,对日寇进行了积极的抗击。最终,经过多次战斗,高树勋的部队发展壮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日力量。
高树勋的抗日事迹逐渐引起了八路军的关注,1939年初,八路军北方局军事部长朱瑞等人与高树勋展开了接触。两人经过数次交流后,朱瑞对高树勋产生了深厚的敬意。此后,八路军对高树勋的部队进行了军事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其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冯玉祥与高树勋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石友三投敌事件,以及随后的石友三被活埋事件,都让高树勋与一些国军高层产生了较大的摩擦。最终,高树勋的部队被重新整编,他也因此获得了第39集团军的指挥权。
然而,战争并未结束,高树勋与敌人的斗争仍在继续。而在每一场战斗背后,都充斥着关于忠诚、背叛和牺牲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