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大唐与南诏在洱海畔的点苍山举行了历史性的会盟。此前,南诏在与唐军的几次交战中惨败,尤其是三征南诏事件中,唐军成功联合击败了南诏与吐蕃联军,南诏国主异牟寻深感无力,彻底向大唐低头。于是,异牟寻带领文武百官郑重发誓:“请全部归附大唐。” 随即,唐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赐予“南诏印”,设立“云南安抚使司”来管理南诏。由此,从唐玄宗时代困扰大唐西南边疆数十年的顽疾终于得以解决,西南边疆恢复平稳安宁。
自点苍山会盟以来,直到公元860年南诏出兵协助安南叛乱,历经六十多年,大唐与南诏保持了相对平静的关系。然而,随着大唐帝国的内政动荡,藩镇割据、朋党政治和宦官专政逐渐腐蚀了帝国的根基,导致大唐国力渐衰,国势明显下滑,边疆的控制力逐渐减弱。曾经在东亚地区如天神般威严的形象也开始逐渐褪色。
公元860年,安南地区爆发了土著叛乱,由于唐军在当地的兵力有限,叛军迅速占领了安南的大片领土。然而,尽管叛军人数庞大,但他们缺乏攻坚的重型武器,面对少数唐军精锐的防守,依旧无法攻破交趾城(今越南河内)。无奈之下,叛军向南诏请求支援。南诏看到机会,立即出兵与叛军联手攻打交趾城。在绝对兵力的压倒性优势下,交趾城终究失守,安南地区也彻底陷落。
消息传至长安后,唐文宗立即任命唐军名将高骈为安南都护,负责平叛工作。高骈领兵南下,凭借着卓越的指挥能力,他迅速消灭了叛军,收复了交趾城,并将安南全境重新纳入大唐的版图。安南平定之后,唐朝决定对曾帮助叛军的南诏进行报复,以示警戒。公元875年,高骈率领5000精兵突袭南定(今越南南定省),大破南诏军,缴获大量物资和兵员。随后,他利用缴获的物资补给,带领唐军向南诏腹地推进。
不久,韦仲宰率领7000唐军在峰州与高骈汇合,双方联手,士气大振。高骈立即发动进攻,再次大败南诏军,斩杀了南诏的大将段酋迁和朱道古等人,斩首数万。与此同时,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也指挥忠武军2000人自成都攻入南诏,牵制了南诏的兵力,斩杀了南诏5000余人,打击了南诏士气。最终,唐军全歼了南诏的主力,胜利后,高骈被调往成都,继续主持对南诏残余势力的打击。
高骈到达成都后,他派遣步骑兵五千继续追击南诏军,经过大渡河一带,斩杀了大量敌军,擒获了五十多名酋长,并将其押送回成都斩首。为了巩固胜利成果,他修复了邛崃关和大渡河沿线的城防,又在戎州马湖镇和沐源川修筑新城,设置兵力驻守,形成对南诏的战略包围。此举让南诏失去了继续抗争的勇气。
随着唐军的强力打击,南诏国内变得疲弱,史书记载:“屡覆众,国耗虚。” 甚至到了所有男子都上阵参军,妇女则负责耕种的困苦局面。南诏国主骠信意识到再与大唐对抗已无可能,只得把自己的儿子送往长安作为人质,向唐朝表示永不再犯边境,并发誓永世为大唐的臣子。考虑到南诏的地理位置遥远、战事消耗巨大,且唐朝已成功实现了惩戒目的,于是大唐接受了南诏的求和请求,四征南诏的军事行动正式告一段落。
虽然唐军未能完全灭掉南诏,但这次战役对南诏的打击深远。南诏的国力急剧下降,王室在国内的威信受到了极大削弱,这为南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最终,在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唐裔郑买嗣起义推翻了南诏末代国王舜化贞,屠杀了南诏王室800余人,彻底灭亡了南诏,并建立了大长和国。即便在大唐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大长和国仍然维持着对中原王朝的称臣纳贡,保持着与中原的和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