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长时间控制着民国的政权与军队,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实权人物。从他的政治生涯来看,虽然遭遇了三次下野的挫折,但却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及黄埔军校将领的强力支持,实现了三度复出,这一历程无疑是在政治舞台上谱写了一个传奇。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时期有许多风云人物经历了被迫下台后再也未能东山再起,而像蒋介石这样能够三次复出的却是屈指可数,足以证明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能力。尽管蒋介石的政治手腕颇具一石双鸟之效,但他在某些情况下亦曾采取过桥拆桥的做法,因而与不少人关系紧张。这种情形在国军内部尤为明显,多个重要人物与他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
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争取西北军的领导人冯玉祥和晋绥军的阎锡山的支持,与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作出承诺,声称在打败奉系军阀张作霖后,将北方经济发达区域交由冯、阎两人管理。然而,当奉系军阀被消灭后,他却未能兑现原本的承诺,反而采取了削弱阎锡山和冯玉祥军队规模的政策。这一策略激怒了两位将领,导致了双方的激烈对抗,最终蒋介石在这场冲突中取得了胜利,但三人之间的矛盾也正式结下了梁子。
此后,冯玉祥与阎锡山两人联手,集合全国资源对抗蒋介石,共同发起了被称为中原大战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历时较长且规模庞大的战争,最后因张学良的参与和韩复榘、石友三的投诚,使蒋介石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同时也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一个光辉的巅峰。
蒋介石、冯玉祥与阎锡山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利益的冲突。在冯、阎败于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并未采取残酷的措施对待他们,阎锡山在随后重新掌权,并继续担任他的山西王。在民国政府覆灭后,阎锡山追随蒋介石迁往台湾,直至1960年5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冯玉祥自从中原大战后下台,变得孤立无援,成为了一名政治家。在解放战争时期,冯发表言论对蒋介石不利,最后不幸遇难于黑海。
国军的另一位大佬李宗仁、白崇禧和唐生智与蒋介石之间同样存在诸多矛盾。他们三人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其中李和白是桂系的重要人物,而唐生智则是湘军的一位领军人物。在北伐战争中,他们都是北伐军的核心成员。
李宗仁担任第七军的军长,白崇禧则是总参谋次长,唐生智则担任第八军的军长,并且兼任北伐军的前线总指挥,可以看出他们在国军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因利益分歧,李、白、唐三人与蒋介石之间产生了摩擦,最终爆发了蒋桂战争。在这一冲突中,唐生智表现得尤为激进,曾三度起兵反对蒋介石,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李、白、唐三人的结局各异。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唐生智选择了起义,而李宗仁则前往香港,后定居美国,并于1965年返回祖国,1969年去世。白崇禧则选择了前往台湾,尽管此前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较深,但最后他还是无奈投向了台湾。
在台湾期间,白崇禧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反而陷入监视之中,最终于1966年12月2日去世,死因不明。国军的二号人物何应钦曾是蒋介石早期的重要助手,国军的经济金融大佬宋子文以及元老程潜也与蒋介石有着不小的恩怨。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何应钦并没有选择支持他,而是以沉默的方式默许了这一决定,促使两人间产生了隔阂,再难回到昔日的关系。宋子文则是蒋的姻亲,两人间虽然矛盾并不深厚,但宋子文因无法忍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特别是在囚禁张学良、收编税务警卫团的事件中,对蒋的做法非常不满,立场因此发生分歧。
程潜作为国民政府的元老,曾是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但自从蒋介石掌权后,他的地位大幅下降,目睹蒋介石的专制行径,曾多次公开表达不满。另一位元老李济深也因此感到失落,虽然他的军政才能受到中山先生的赏识,并成为国民政府重要的一员,但蒋介石对他的态度也一直不佳,曾公开将其开除出党。这也意味着蒋与李之间有着不小的矛盾与摩擦。
在蒋家政权崩溃后,何应钦选择了前往台湾,宋子文则最终定居美国。而程潜与李济深在解放战争期间,选择了投身起义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