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保加利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保加利亚国、第二保加利亚国和第三保加利亚国。这三个时期之间,保加利亚还曾两度沦为他国统治之下,分别是拜占庭帝国的占领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特别是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期间,保加利亚不仅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抗争,还发生了深远的社会和民族变革……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衰亡。公元1397年7月17日,保加利亚首都大特尔诺沃陷落,标志着第二帝国的终结,保加利亚从此进入了长达近五百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1397—1878年)。尽管国家灭亡,保加利亚人民并未立即屈服,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抗。奥斯曼帝国也深知要彻底控制巴尔干半岛,必须先解决保加利亚的抵抗问题。
因此,奥斯曼人在征服保加利亚的初期,双方在明面上和暗地里都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这种对抗持续了数百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保加利亚人反抗奥斯曼统治的浪潮……
1299年,兴起于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其创始领袖奥斯曼一世(1299—1326)带领帝国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继任者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1326—1360年)成功率军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始了对欧洲巴尔干地区的侵略。
当时拜占庭帝国因内部分裂四分五裂,拜占庭皇帝约翰六世邀请奥斯曼人援助,结果奥斯曼人却趁机夺取了加利波利半岛,正式打开了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大肆掠夺和扩张的序幕。
到1355年,奥斯曼军队已经深入色雷斯地区。此时,巴尔干半岛的三大势力——拜占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均未能意识到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威胁,未能形成有效联盟,导致奥斯曼人逐步蚕食这片土地,势力日益膨胀。
1360年,穆拉德一世登基为奥斯曼苏丹,开始大规模征服巴尔干。1370年夏,保加利亚重要城市普罗夫迪夫被攻占;1371年春,旧扎果腊也落入敌手。为自保,保加利亚马其顿地区的两个领主武卡辛和乌格列什联手对抗奥斯曼,却在马里查河畔的切尔诺门战役中惨败,兄弟二人阵亡。
面对困境,保加利亚沙皇伊凡·希什曼(1371—1395)选择通过联姻,将妹妹嫁给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以争取喘息时间。果然,从1373年到1376年,奥斯曼方面暂时未发动大规模进攻。
但保加利亚内部矛盾重重,国家分裂成多个封建割据的领地,各地贵族各自为政,难以统一抵抗。与此同时,奥斯曼人将首都迁至奥德林,将战争指挥中心前移,极大提升了军事效率。
1382年,保加利亚重要城镇斯雷德茨(今索菲亚)陷落,震动全国。1388年,奥斯曼军队越过巴尔干山脉,深入保加利亚东北部,接连攻陷舒门、普罗瓦迪亚等地,迫使沙皇伊凡·希什曼放弃多布罗加地区,退守大特尔诺沃和尼科波尔附近。
1389年6月15日,著名的科索沃战役爆发,奥斯曼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由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组成的联军。战场上,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迅速继位,随即决心彻底消灭保加利亚抵抗。
1393年,绰号“雷霆闪电”的巴耶塞特一世亲自率军围攻大特尔诺沃,这座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保加利亚守军顽强抵抗长达三个月,但终因粮弹耗尽,于7月17日被奥斯曼军队攻占。
奥斯曼人随后洗劫并焚毁这座历史名城,沙皇伊凡·希什曼仓皇逃至多瑙河畔尼科波尔要塞。大特尔诺沃的陷落意味着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正式灭亡,保加利亚人民陷入“国破家亡”的深渊……
藏身尼科波尔的沙皇伊凡·希什曼未能重振旗鼓,1395年尼科波尔陷落,他被俘并数月后去世。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改信伊斯兰教,在小亚细亚担任奥斯曼军官;另一子伏鲁任逃往匈牙利,持续抵抗奥斯曼统治。与此同时,伊凡·希什曼的兄弟、维丁王国的沙皇伊凡·斯拉齐米尔,虽在1388年名义上臣服奥斯曼,但仍保持一定独立性。
1396年,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率军讨伐奥斯曼,伊凡·斯拉齐米尔开放城门迎接援军,并参与进攻奥斯曼。9月25日,尼科波尔战役爆发,匈牙利联军惨败,奥斯曼趁胜攻占维丁地区,伊凡·斯拉齐米尔被俘押至小亚细亚,保加利亚沦为奥斯曼完全统治之下。
然而,保加利亚只是奥斯曼征服巴尔干半岛的第一步。大量奥斯曼移民迁入,伴随穆斯林人口激增,极大改变了巴尔干的人口结构和宗教格局。当地东正教逐渐式微,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许多民族语言和文化被压制甚至禁止,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的步伐并未止步。1358年进攻阿尔巴尼亚,1386年占领马其顿大部,侵入塞尔维亚。随后不断扩张,1415年占领阿尔巴尼亚全境,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1459年灭塞尔维亚,1460年占领希腊,1463年攻破波斯尼亚,1482年失去黑塞哥维那独立,1496年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彻底归入版图,1504年瓦拉几亚与摩尔多瓦相继称臣……
至15世纪末,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已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经过百余年的鏖战,奥斯曼帝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而被征服的保加利亚则在未来四百多年间,沦为帝国的统治对象。
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过程是长期且复杂的,期间历经了奥斯曼一世、奥尔汗、穆拉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和穆罕默德二世等多位苏丹的统治。
保加利亚乃至整个巴尔干地区的沦陷,与当时内部政治分裂、割据混战密不可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灭亡,正是因为内部分裂成多个割据势力,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事实上,在拜占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中,只有保加利亚积极抵抗奥斯曼。塞尔维亚自以为地理位置较远,选择观望;拜占庭内忧外患,难以应对奥斯曼威胁。其他巴尔干国家同样未能联合,反而相互攻伐,最终被奥斯曼逐一击败。保加利亚作为抵抗的桥头堡,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分裂的牺牲品。
尽管遭受奥斯曼入侵破坏最为严重,保加利亚人民在国破家亡后,仍在各地展开长达30年的自发和有组织的抵抗。
可以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期的反抗及其后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奥斯曼对欧洲的扩张,延缓了其向西的进攻步伐,也为其他基督教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至今,许多反抗奥斯曼的英雄故事仍在保加利亚民歌和传说中流传。保加利亚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奥斯曼统治中坚持不懈的反抗,唤醒了民族意识,为最终复国奠定了基础。
在被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将其官僚体制和军事组织模式带入保加利亚,巧妙地融合了行政、军事、财政与宗教,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15至16世纪间,奥斯曼帝国将领土划分为两个大行省: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行省和巴尔干的鲁梅利亚行省,保加利亚隶属于鲁梅利亚行省。行省由苏丹亲自任命的“贝伊”管理,掌控军政大权。
随着帝国扩张,行省下设“桑贾克”,相当于州,由“桑贾克贝伊”管辖,兼具军政权力。鲁梅利亚行省约有26个桑贾克,保加利亚主要归属奇尔门(色雷斯地区)、维丁、丘斯藤迪尔、尼科波尔、锡利斯特拉、多布罗加、索菲亚及奥赫里德等八个桑贾克。
原住保加利亚人沦为非穆斯林的“二等公民”,被称为“拉雅”,意为“牲畜”,他们是帝国土地的主要劳动力和纳税者,需缴纳繁多苛税,还要为军队输送人力。
奥斯曼帝国实行“德夫舍梅”制度,规定基督教徒必须定期献出一定数量的强壮男孩服役,这被保加利亚人称为“血税”。这些少年经培训后成为帝国近卫军的核心战力,并逐渐成长为掌握实权的统治阶层。例如著名的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就出身于此类近卫军。
此外,土地制度也是奥斯曼统治的关键。理论上,帝国土地归苏丹所有,实际使用权分配给军官、封建领主及宗教团体,苏丹则领取固定税收。相比基督教欧洲,底层农民的负担反而有所减轻,宗教自由程度相对较高,甚至有不少基督教底层农民逃亡至奥斯曼帝国寻求生活。
尽管如此,保加利亚人无法忍受被外族统治,未来四百多年间,人民和地方贵族持续发起各种形式的抗争,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反奥斯曼的斗争风暴。
那么,保加利亚人民的抗争具体是怎样展开的?他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奥斯曼统治者又如何应对?保加利亚最终又是如何实现独立的呢?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一期精彩内容!
参考资料:《保加利亚史》、《外国军事人物辞典》、《保加利亚史略》、《欧洲历史大辞典》、《奥斯曼帝国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