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湖北武昌发起了震动全国的起义,这一行动打响了推翻清朝的第一枪。接下来的几天里,南方多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瞬间出现裂痕,迅速崩塌。南方的各地起义像连锁反应般蔓延开来,形势急转直下,清朝的统治空间急剧收缩。
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朝廷急忙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六镇新军向湖北挺进,试图镇压革命军。然而,六镇的官兵深受袁世凯的影响,完全不听荫昌指挥,反而对袁世凯表现出绝对忠诚。最终,这支力量并未对革命起到任何有效的遏制作用,反而加剧了清廷内部的动荡。
到1911年底,清朝政权仅剩下东北三省、甘肃、河南、直隶、山东等少数几个省份仍忠于朝廷,形势愈加严峻,实质上已处于崩溃边缘。西方列强意识到清朝政权已难以为继,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国的利益,急切地在背后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他们选择了袁世凯,借助其支持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清廷无奈之下决定求助于袁世凯,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与南方革命党进行谈判,维持皇位的稳定。然而,袁世凯的出山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带着自己政治利益的考量。他明确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召唤,但条件是要拥有完全的军事指挥权,且朝廷不得干预。
清廷内部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在北洋新军已经无法有效指挥的情况下,决定顺水推舟,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随后,袁世凯带领北洋新军南下,目的并非为清廷效力,而是趁机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到达湖北后,袁世凯借着形势危急的理由,要求朝廷给予更多的权力。
此时的清廷已是危机四伏,袁世凯手握军权,若得罪了他,不仅难以平定革命,还可能会引发他反过来发动政变。因此,为了稳住局面,清廷在1911年年底决定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原来的总理庆亲王奕劻被迫辞职。这个决定看似是为了缓解局势,但也正是这一退让,最终为清朝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而革命党方面,由于各省纷纷起义,内部缺乏统一指挥,彼此之间权力斗争不断。虽然在武汉首义后,湖北都督黎元洪被推举为临时政府的大都督,但整个局势依然复杂,革命的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袁世凯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借助外部压力,要求革命党与清廷达成停战协议。
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双方于12月18日开始在上海进行谈判。革命军派出了伍廷芳作为谈判代表,提出了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袁世凯则坚持主张君主立宪,目标是实现南北统一。这一议题的争执不仅仅是关于国家形式的选择,更关乎政权的控制权归谁。革命派的核心目标是推翻君主制,而袁世凯则希望通过君主立宪的方式,保持清廷的某种形式,从而继续掌控政权。
在这个过程中,黎元洪暗中通过唐绍仪向袁世凯示好,提出如果清帝退位并实行共和,革命党愿意支持袁世凯成为大总统。袁世凯心知这是自己获得权力的最佳机会,于是开始加紧谋划。然而,作为清朝的臣子,袁世凯并不希望彻底背离清廷的支持,毕竟反叛清朝会让他被后世遗臭万年。
经过多次谈判后,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决定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然而,关于会议的召开地点却产生了分歧。南方希望在上海召开,而北方则主张在北京进行,因为南方对其自身的优势有所顾虑,想确保决议能在自己控制下通过。袁世凯则希望在自己的老家北方召开,以便掌控局势。
与此同时,革命领袖孙中山得知起义取得胜利后,立刻启程回国。孙中山凭借着多年的革命经验和极高的声望,得到了广大革命党成员的支持,并在各省代表会议中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知消息后,感到极为愤怒,未曾料到即将到手的权力竟如此迅速失去。气急败坏的他不仅解除唐绍仪的职务,还公开质问南方临时政府,暗示共和制的前景并不明朗。
面对这一局势,南方的困境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孙中山的到来并未能够化解内部的派系矛盾,且经济困局仍然严峻。即使与袁世凯开战,革命的成果恐怕也会一朝回到解放前。经过深思熟虑,孙中山选择了妥协,表态临时总统一职仅是因为东南各省缺乏统一的指挥机关,愿意在时机成熟时交权给袁世凯。
袁世凯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孙中山的诚意,但依旧不放心,他开始加紧对清帝退位后的总统职位的安排,暗中询问自己当选的可能性。为了解决政权问题,孙中山于1912年1月15日公开表态,若清帝退位并宣布建立共和,临时政府将毫不犹豫地支持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此时,袁世凯为了尽早确保自己的地位,于2月6日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帝退位后皇室的待遇不变,包括尊号、陵寝等将继续存在,清朝皇室将享受政府的优待与保护。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化的利益。
1912年2月12日,清廷最终同意了这一协议,隆裕太后颁布了溥仪退位的诏书。次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而袁世凯则被选举为新的临时大总统。至此,延续了268年的大清王朝彻底走向了终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也正式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