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的记载中,孔融曾在评估曹操与袁绍的实力时提到:“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然而,荀彧对此却并不认同,他冷笑着回应道:“颜良、文丑,不过是匹夫之勇,一场战斗便可擒获。其他的那些碌碌无为的将领,纵使有百万兵马,也不过是些空有名声罢了!”
孔融提到的“五名将”,其中颜良和文丑在关羽的刀下命丧,淳于琼被曹操斩去鼻子,高览则被赵云一枪秒杀,只有张郃凭借一身出色的奔跑能力,最终勉强保住了三公“特进”之位,直到最后在木门道被诸葛亮的乱箭射死。而《三国演义》中的这些描写,虽充满传奇色彩,但与《三国志》的史实有所不同。例如,关羽斩颜良,虽有,但文丑并未被关羽所诛;曹操割淳于琼的鼻子,也未如小说所写,历史上他原本想放过这位老战友,但为了避免淳于琼因恼怒自己而报复,曹操最终还是下令杀掉了他。
曹操与淳于琼、袁绍的关系相当深厚。我们熟知《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读者知道,汉灵帝刘宏在中平五年八月设立了西园八校尉,这些校尉被视为大将军何进兵权的直接掌控者,而曹操、淳于琼、袁绍都位列其中。尤其是曹操,当年只是一个年仅四十五的中年将领,面对老战友淳于琼时,心中并非没有挣扎。最终,在许攸的挑唆下,曹操才下令斩杀了淳于琼。这一决定,虽然让曹操颇感痛苦,但却是无可奈何之举。
曹操和淳于琼曾有过深厚的战友情,然而在乌巢之战后,曹操迫不得已对淳于琼做出了绝决。战斗异常惨烈,袁绍的督将都被斩首,而淳于琼可能因重伤晕倒,才最终被割去鼻子以显示战功。在那时,割鼻作为战功的标志其实并不新鲜,隋末唐初的名将罗士信也曾在战场上集集捡起敌人的鼻子,带回去作为“战果”。
曹操不会轻易去做这种伤害老战友的事,他的心肠并不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冷酷。他是一个深具雄才的枭雄,而非狠毒的恶人。袁绍手下的这“五名将”中,虽然有两位并非特别出彩,但张郃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他不仅与刘备麾下的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几乎都交过手,而且每次单挑都败而不死,这也是他独特的战斗风格。
张郃的武勇主要体现在他的“逃跑战术”上。尤其是在面对赵云、张飞、马超等顶级武将时,他凭借超强的体力和敏捷的步伐,总能及时脱身,逃脱追击。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木门道之战中,诸葛亮通过精准的策略切断了张郃的逃跑路线,最终使得他无法再继续逃避。
张郃首次出场便令人印象深刻。当时,袁绍的军队和曹操的阵营对峙,张郃和高览等人被视作袁绍军中的核心战力。在那场大战中,张郃和曹操的猛将张辽展开了激烈的对决,两人激斗了四五十回合,最终并未分出胜负。曹操在看到两军激战后,暗自称奇,也对张郃的勇猛表现感到惊讶。
不过,张郃最为突出的还是他那种“打不过就跑”的作战风格,他在与赵云的交锋中曾屡次陷入绝境,但依靠灵活的逃脱技巧,每次都能避免死于非命。比如在穰山之战时,尽管赵云已经疲惫不堪,但张郃依然没能占到什么便宜,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至于与马超的对决,更是让张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潼关的渭水之战中,张郃与马超激战了约二十回合后不得不败退,而曹操的其他将领,包括许褚,也在马超的追击下狼狈逃窜,最终被夏侯渊带领的骑兵才得以救援。
张郃在单挑中屡败屡战,尤其是在面对马超、赵云、张飞时,他无一能够战胜对方。即便如此,张郃依然显得无所畏惧,他曾直言不惧张飞,并尝试与其单挑,但结果仍是败北。可见,张郃虽然常常自信过头,但他对自己的战斗能力的认识并不错误——他确实能够在强敌面前坚持很长时间。
总体而言,张郃虽屡战屡败,却总能以最快的速度逃脱,并从未真正丧命,这使他在三国历史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败而不死”的战斗形象。而与他对比,刘备的五虎将每个人的武勇也有不同的体现:关羽的勇猛、张飞的爆发力、赵云的机智、马超的冲击力和黄忠的稳重。而根据《三国演义》的安排,五虎大将的排名似乎已经固定下来:关羽稳居第一,张飞紧随其后,赵云和马超分列第三与第四,黄忠则位居末位。
然而,若以张郃与他们交手的战绩来衡量,这个排名是否有改动的空间呢?他虽然未能击败任何一个五虎大将,却也从未被彻底击败,这种“败而不亡”的能力,在三国历史中可谓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