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群官员在宫殿大殿内向皇帝汇报政务的场面,这其实就是古代的“上朝”情景。
中国古代的上朝,实际上和我们现在上班开早会有很大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向“老板”汇报工作。不同的是,那时候的“早会”时间远比今天要早许多,通常天还没亮就已经开始了。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地铁和公交的古代,大臣们都是几点起床的?这么早“打工”,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早饭问题的呢?
首先,不同朝代和不同皇帝对上朝时间和频率的安排差别很大。比如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几乎每天都会亲自召见大臣,认真处理政务。
而像明朝的万历皇帝则显得比较“佛系”,他在位的48年间,许多时候都处于懒散摸鱼状态,甚至因为“争国本”事件的影响,朝廷多年都不上朝。由此可见,官员们到底要不要上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和心情。
其次,一般来说,上朝的时间大约是从清晨五点开始,到七点左右结束。大臣们必须在五点之前,按照严格的礼仪规矩进入大殿,并且按照官职高低的顺序依次站位,等待皇帝发号施令。
值得注意的是,各朝都有专门负责监督的御史官,他们会在上朝前仔细检查官员的着装和仪表,记录迟到或缺席的人员,并对违纪者进行严厉处罚。
为了赶上早朝,绝大多数大臣不得不早起两三个小时,通常凌晨三点左右就开始梳洗打扮,穿戴复杂繁琐的朝服,然后穿越半个京城赶往皇宫的午门集合。距离皇宫较远的官员甚至要在凌晨三四点就出发,以免迟到。
另一方面,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官员乘坐华丽的轿子或马车出行,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古代非常重视节省人力资源,一般只有朝廷的高官大员才有资格坐轿子,而且轿子的抬夫工资需要由官员自己承担,许多官员负担不起,即使能够负担,也不敢过于张扬。
因此,大多数官员出行主要依靠驴车或骡车,这些交通工具虽然简陋,却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既然上朝时间这么早,而且行程紧张,古代官员们是如何解决早餐的问题呢?难道他们都饿着肚子工作吗?
事实上,在上朝期间,绝大多数大臣确实是饿着肚子。这并不是因为没时间吃早餐,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吃。
你想想看,如果一大早在家吃了太多水或吃了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的东西,到了朝廷面对皇帝和众多大臣时突然肚子不适,或者上厕所频频离席,那皇帝和同僚们会怎么看你?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官员的仕途。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许多官员宁愿空腹忍着,有些资深大臣会随身携带人参片,需要时含在口中以缓解体力疲劳。
当然,作为老板的皇帝也理解下属的辛苦,历史上有些皇帝会颁布法规,允许在皇宫内外开设早点摊,卖包子、馒头、烧饼等早点食品。
更有开明的皇帝会为大臣们准备“工作餐”。《册府元龟》中有记载:“文武百官,凡遇入阁日,宜赐廊餐。”所谓“廊餐”,就是在宫殿走廊下设餐点,方便官员用餐。
不过,上完早朝后,官员们依然不能算真正下班。朝廷大员们通常要回到各自部门,传达皇帝的指示,安排下属完成具体任务,同时处理手头未完成的公务。朝廷还会派监察官暗中巡视,防止官员偷懒或擅离职守,一旦被发现,必将受到惩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早朝并不是每天都必须参加,除非皇帝特别勤奋。大多数情况下,早朝一周举行一到两次,有些朝代还有固定的周期,比如三天一次,一个月大约十次。换句话说,官员们每个月只有十天需要如此早起,其他时间则是按照正常工作时间上班。
再加上古代没有如今丰富的夜生活,普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晚上七点左右就休息睡觉了,所以凌晨三四点起床其实并不算异常。而且古代官员物质条件普遍不错,饿一顿也不会造成太大问题。
总体来看,古代的“打工人”确实比现代人起得早许多,但他们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艰难和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