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轻松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获得更有趣的内容与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221年,秦国王嬴政一举打破了多年动荡的战国局面,彻底消灭了六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嬴政正式登基,称自己为“始皇帝”,自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千年一统的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传奇故事注定会永载史册。
自登基后,秦始皇进行了多次出巡,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南北。他为何如此频繁地出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目的?是否单纯为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还是为了巡视国土、显示大秦的强大威仪?通过始皇帝的巡游目的,我们可以洞察他真正的意图。
在古代,皇帝出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后来的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也有类似的历史先例。而秦始皇频繁出巡,一方面是个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沿袭了古代的传统。《尚书》中曾提到,天子应每五年巡视一次,以示天命之正。这种出巡的做法,早在秦始皇的祖辈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时就已成为家族传统。秦国历代君王都十分注重治理和统一,嬴政的性格和治国理念深受这些祖先的影响,因此他频繁出巡并不令人意外。
在嬴政的第一次出巡中,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便是回到秦人的发源地——甘肃天水。天水不仅是秦国的老家,还是秦国祖先的起点。周天子曾分封的秦国,就是在天水开始崛起的,经过六百多年,他们逐步稳定了中原,最终统一天下。这个消息自然要亲自告知祖先,于是,秦始皇从宁夏出发,途经甘肃和陇西,最后抵达天水礼县,举行祭祖仪式,同时也以此彰显秦朝的威风。完成祭祖后,他再从天水出发,沿着秦人的东进路线回到咸阳。
此时,虽然秦始皇已经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但许多敌对势力仍然虎视眈眈,特别是在原楚国地区,秦军还曾与敌对势力发生冲突,这些很可能是楚国残余势力的活动。而对齐国的防范尤为重要,因为齐国在当时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因此,秦始皇的四次东巡中,有三次专门游历齐地,可见他对齐国的警惕性非常高。
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出巡时,秦始皇将目光转向了北方,那里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匈奴屡次骚扰北方边境,秦朝修建长城正是为了防御他们的侵袭。在这些出巡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军向北出征,迅速击败匈奴,恢复失地,建立边防。为了加强防御,蒙恬还修建了横跨临洮到沈阳的万里长城。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入侵,保护了北方的安全。
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开始于山海关,途经辽宁绥中、内蒙古,最终返回咸阳。第五次出巡时,他进一步加强了西北的防线,并派遣军队前往榆林驻守边疆,同时加强了黄河以北的军事设施建设,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北方边疆,另一方面也为了展示秦朝的威严。
在古代封建社会,神权与天命信仰无疑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往往借此巩固自己的权威。秦始皇深知这一点,他通过多次出巡来加强自己的神权象征。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的第二次出巡正式开始,这次的目标主要是东部地区。在此行中,他不仅祭祀了泰山,还在石碑上铭刻了自己的功德。然而,在此期间,始皇帝常常遭遇恶劣的天气,有一次大雨让他无法继续前行,最终他找到一棵树遮风避雨,这棵树被他称为“五大夫”,显示了他对神灵的尊崇。
在他的东巡途中,始皇帝还曾在多个地方举行祭祀仪式,诸如过彭城时,他在祭坛前斋戒祷告;在湖南,他祭拜了湘山;而在湖北云梦时,更是在九凝山上祭拜了尧舜禹等先代圣王。此外,始皇帝对海神的崇拜也促使他频繁东巡,因为山东临海的地理特点和海神信仰对他具有深远影响。
而秦始皇的出巡另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寻找长生不老的秘诀。随着他逐渐巩固了大一统的江山,始皇帝对于长生的渴望愈发强烈,他开始广泛寻找仙药和长生之道。尤其是在齐地,海市蜃楼的传说吸引了他,他坚信海的那一边藏有仙人和长生之药。因此,在多次出巡中,秦始皇特意派遣方士徐福带领500名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然而,事实证明,长生之事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徐福出海后从未找到所谓的仙人,而秦始皇对长生的执着也未曾改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后,公元前210年,始皇帝的健康急剧恶化,在巡游途中他被病痛缠身,最终在沙丘去世。按理说,扶苏应当继位,但宦官赵高联合胡亥等人废除了扶苏,最终胡亥成为了新的皇帝,秦朝进入了内斗和混乱的阶段。赵高为夺权不择手段,甚至害死了李斯,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如果秦始皇没有英年早逝,或许秦朝的历史会有所不同。假如他能够继续统治,或许他会完成更多伟大的事业,进一步扩展版图,让秦朝变得更加强大。然而,历史的车轮早已转动,不论如何,我们只能感叹命运对始皇帝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