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御史大夫郗虑为了讨好曹操,向他呈上了一封控告信,信中诬陷孔融“招揽徒众”,“图谋不轨”,“诽谤朝廷”和“不遵守礼仪”等多项罪名。
曹操收到这封举报信后,喜不自禁。早些年,他对孔融就积怨已深,如今有人帮忙递上了这把利刃,曹操毫不犹豫,立刻下令将孔融处死,连带牵连其家属一并处置。
于是,这位曾因“孔融让梨”被世人称颂的儒士,最终命丧黄泉,终年五十六岁。
孔融被处死后,曹操还派兵强行闯入孔家大院,展开大规模搜捕。
令人惊异的是,孔家满目哀嚎,哭声震天时,孔融的两个年幼儿子——孔怀玉和孔怀谷,反倒表现得异常镇静,甚至一边下棋一边嬉笑,毫无慌张之色。
当时孔怀玉和孔怀谷不过八九岁,正是孩童年纪,但他们已经懂得死亡的可怕,可如此淡然从容,实属罕见。
曹操手下负责逮捕的军吏曾问两兄弟为何不感到恐惧,孔怀玉脱口而出一句:“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覆灭的鸟巢之下,哪里还能有完整的鸟蛋?家族被一网打尽,命运已然无可挽回,既然如此,我何必紧张害怕?
孔怀玉的机智未能保全性命,他和弟弟孔怀谷最终都被曹操处死。
然而,他那句意味深长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成为千古名言,影响力不逊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和孔怀玉并非三国史上的核心人物。
令人惊奇的是,孔融让梨时仅四岁,孔怀玉去世时也不过九岁,为何孔氏家族能够诞生如此多“神童”?
又为何,即便人才辈出,孔家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灭门的悲剧?孔融家族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孔融出生于今日山东曲阜,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自汉朝以来,国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孔家因此得宠。自孔融的七世祖孔霸起,便担任汉元帝的师傅,官至侍中,地位显赫。
即便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孔融的父亲孔宙依旧身居太山都尉,家族显赫一时。
孔融自幼以“让梨”美德闻名,再加上显赫的家世,照理说,他在这乱世三国应有大作为。
然而,孔子的血脉既是机遇,也是枷锁。孔子为儒家创始人,礼法即孔家家学,孔融自幼视礼法为生命,对一切不合礼法之事必当面纠正,丝毫不留情面。
东汉末年,天下战乱,人们多不守礼法,孔融却依旧坚持自己的准则,天天指责批评别人,虽声名显赫,却人缘极差。
这倒不完全是缺点。孔融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青年时期,司徒杨赐曾征召他到长安任司徒掾属,负责调查朝廷贪腐。
孔融上任不久,即递交举报材料,将当时贪官宦官一网打尽。
但朝中官员见状皆胆寒,不敢得罪权贵,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或许因厌倦官场黑暗,孔融辞官归隐,不问世事。
因直言敢谏,孔融得罪了大将军何进、董卓与曹操等权臣。
不过,由于孔融声望,几位权臣虽忌惮,却未曾下死手,唯独董卓出于报复,将孔融调往黄巾军横行的北海国任丞相,意图借乱军除之。
孔融到任后,积极办学教化,吸引不少黄巾军归顺,前期表现尚佳。
但他军事才能不足,与黄巾军多次交战屡屡失利。幸赖昔日资助过太史慈,危急关头太史慈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加之向刘备求援,才平息黄巾之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融既有长处,也有短板,这是不争事实。
但接下来他的诸多举动,却令人咋舌。
当时诸侯割据,北海国成为一方割据势力。乱世之中,或扶汉室,或逐中原,孔融应有所抉择。
但孔融思想仍停留在文人书卷气,虽靠刘备稳住局面,却看不上刘备这武夫。其幕僚大多能言善辩却无实权。
对付地方贪官恶霸,他束手无策,北海国政务效率极低。
孔融性情暴躁。一次因税收异常,竟斩杀五名督邮。试想,张飞愤怒时也不过是鞭打一人,这种荒唐行径足见孔融脾气之大。
他极端崇尚“忠孝”。有次属下左丞祖眼见孔融难治国,建议投靠曹操或袁绍,孔融勃然大怒,认为左丞祖不忠汉室,立即将其斩杀。
又有一次,孔融路遇有人哭坟,怀疑其虚假不孝,竟将其杀死。
可见,孔融对忠孝的执念已达近乎疯狂的地步。
如此治理,北海国难有作为。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陷北海。历经数月,孔融部队退守城内,仅剩数百人。孔融依旧读书赏乐,谈笑风生,对外战事漠不关心。
当晚城破,他才慌忙带妻儿逃亡,投奔曾不屑的曹操。
寄人篱下仍不改本性。曹操帐下,他推荐祢衡入官,曹操最初接受,没料祢衡见曹操即痛骂一顿。
曹操未杀祢衡,反派他出使刘表,意图借刘表除之。刘表亦不为所动,又派祢衡出使黄祖,最终祢衡死于黄祖手中,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的死,某种意义上也是孔融间接造成的。孔融支持祢衡的狂妄,让其误以为可拯救天下,最终酿成悲剧。
起初,曹操对孔融尚存善意,曾派孔融持节封袁绍为大将军,意图借机让孔融家人从袁绍手中获释。
但孔融对曹操的好意不买账,随着曹魏日益壮大,他对曹操越发不满。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袁绍首都邺城,掳掠袁家妇女,将袁熙妻甄姬赏赐曹丕。
孔融冷嘲热讽:“这就像武王伐纣,却将妲己赏赐周公。”
东汉末年粮食短缺,曹操推行禁酒令,孔融以饮酒为古之习俗反对。
曹操言饮酒亡国,孔融反驳列举好色亡国事例,暗指曹操好色,直戳其痛处。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欲寻找正当理由鼓舞士气,孔融却讽刺道:“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意思是:既无正当借口,且让你凭旧事打这场仗吧。
孔融早已非单纯守礼法之人,而成了曹操的死对头,凡曹操言论必反对。
曹操多疑,换谁早被斩,唯孔融因孔子后人身份保全。
真正让曹操下狠手的原因有二。
一是托古改制事件。曹操欲假借托古改制扩张权力,孔融却提出大幅改革,推行王畿制度,限制曹操权势,要求其离开许昌。
二是孔融与东吴使节交往密切,曹操怀疑其南征时暗中煽风点火。孔融成了曹操颠覆汉室的最大阻碍,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此时,郗虑成为曹操手中除孔融的工具。
郗虑师从郑玄,郑玄与孔融关系亲密,按理郗虑应尊孔融为师叔。
但孔融对郗虑颐指气使,视其如下属。
一次孔融当众贬低郗虑能力,郗虑忍无可忍反击,揭其治国失败,二人争吵不休。
曹操得知两人矛盾,十分高兴。郗虑身为汉室忠臣,由他出面指责孔融,名义上更合适。
曹操与郗虑合谋,最终于公元208年以“招合徒众”、“谤讪朝廷”等罪名诬陷孔融,连累其家族,执行灭门。
自此,孔氏家族延续七百多年的荣光遭受毁灭性打击。
孔融之死,虽受曹操权欲影响,也源于其眼高手低。
但最令人心碎的,是那两个年仅九岁的孩子,竟说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千古绝句,这其中的悲凉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