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李渊即将起兵反叛的密信时,柴绍并未慌乱,反而心中有些窃喜。那是隋朝大业十三年四月,时局暗潮涌动。柴绍与妻子李夫人商议后,为避免引起朝廷怀疑,决定自己火速骑马赶往晋阳,而李夫人则留守长安,伪装成平常的生活,以掩人耳目。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晋阳正式起兵。他发布檄文,声称自己率领的三万大军是“义兵”,其目的是协助隋炀帝剿灭叛军,维护天下安宁。柴绍便是这支义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
---
柴绍的家乡在山西临汾,柴家乃官宦世家,柴绍出身名将世代。其祖父柴烈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遂州刺史及梁州刺史,封冠军县公。隋文帝统一天下后,柴绍的父亲柴慎担任隋太子右内率,位列正四品,统领东宫禁军,是太子身边的重要侍卫,关系密切。隋炀帝继位后,柴慎被封为钜鹿郡公。
受家族影响,柴绍自幼酷爱舞枪弄棒,身手灵敏,体魄强健。成年后被选为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即太子的贴身护卫。当时,唐国公李渊对这位年轻英俊的柴绍非常赏识,决定将三女儿嫁给他。两家长辈商议后,婚事确定。李渊称帝后,他的三女儿被封为平阳公主。
自古以来,世家大族常借联姻巩固势力,扩大影响。李柴两家皆为大族,此番联姻更是强强联合,势必带来更大利益。
李渊决定在晋阳起兵后,派人秘密送来密信给长安的柴绍夫妇。柴绍读信后,与李夫人商量,认为若两人同时离开,会引发朝廷怀疑,走漏风声。李夫人坚持:“你去,我留。女子出门少,认识我的人不多,战乱时也更容易藏身。”柴绍点头称是,连夜悄然离开长安,火速赶赴晋阳。
---
从长安前往晋阳途中,柴绍遇见了同样收到李渊密信、匆忙赶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三人会合后,李建成忧心忡忡地说:“父亲的密信紧急得很,想必已起兵。朝廷大军必会围剿我们,我们三人单薄,恐怕还没到晋阳就被官军擒获。不如趁未暴露身份,暂投山贼保命,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李元吉无主见,听从兄长安排。
柴绍认为李建成的建议不可取,劝说道:“当前追兵紧逼,我们应当争分夺秒逃命,虽然路途艰辛,只要谨慎小心,一定能平安抵达。若投靠山贼,一旦身份暴露,恐被扣为人质,反而陷入被动。”
李建成反复思量后认可柴绍观点,不再迟疑,三人直奔晋阳。
当他们逃至山西雀鼠谷,获悉李渊已正式起兵,立即赶赴李渊营地。
李渊见三人安全抵达,十分高兴,任命柴绍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兼领马军总管。这两职务均掌握军队调动大权,显示李渊对柴绍的高度信任。
---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以来首场重要战役。对手宋老生是隋朝猛将,官至虎牙郎将,勇猛异常。李渊谨慎作战,不愿首战失利。战前派柴绍秘密出营侦察敌军布防。
柴绍归来汇报:“宋老生虽勇猛,但仅是匹夫之勇。我军若主动出击,他必出城迎战,可借其轻敌之机,一举击溃。”
此言令李渊及众将士士气大振。八月初三,“义军”攻至霍邑城下,果然引得宋老生出城决战,义军顺利攻破敌阵,夺下霍邑城。
李渊的军队并非普通农民义军,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正规军,战斗力强悍,纪律严明。加上李渊指挥得当,军心凝聚,所向披靡。
夺下霍邑后,义军沿汾水一路南下,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此时隋朝已内忧外患,隋炀帝力不从心。李渊趁势挥师直扑长安。
---
此间,柴绍身先士卒,屡战屡胜,每每冲锋陷阵,最先登城破阵,尤其在击败桑显和部时贡献最大。
桑显和为隋朝虎牙狼将,协助屈突通镇守河东城,阻击李渊南下。
九月初,桑显和率数千士卒夜袭王长谐军,初战告急。王长谐为李渊亲信,随李渊起兵时即为六位统军之一。眼见王长谐军陷困境,柴绍与史大柰等率轻骑兵急援,柴绍冲锋在前,侧后夹击,桑显和大败逃回河东。
此役后,长安门户大开。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李渊义军攻入长安。
---
当时隋炀帝在东都洛阳,闻李渊叛乱怒不可遏,痛骂不已。李渊入主长安后,却未正面挑战隋炀帝,反而扶持隋元德太子杨昭之子杨侑继位,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不久,隋炀帝死于洛阳。李渊借机上演禅让大戏,借文臣之手促成杨侑禅让皇位。李渊欣然登基,定国号为唐,年号武德。柴绍作为开国功臣,获封左翊卫大将军。
---
唐朝建立后,四处割据势力纷纷称王,李唐面临统一全国的艰巨任务。李渊坐镇长安,儿子李世民在征战中屡立战功。柴绍追随李世民,多次作战表现卓越,为大唐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封为霍国公,任右骁卫大将军。
武德六年初,吐谷浑入侵唐朝芳州(今甘肃常芬县一带),当地刺史抵抗不力,逃往松州(今四川阿坝松潘地区)。吐谷浑军大肆劫掠百姓,柴绍奉命率军剿灭。
六月,柴绍军抵达岷州(今甘肃岷县),却遭吐谷浑军围困于山谷,敌箭如雨,士兵惊恐纷纷后退。柴绍镇定自若,坐镇大帐,甚至弹奏琵琶,令两名美女起舞。敌军被这诡异场景吸引驻足,柴绍乘机派劲旅绕道偷袭,吐谷浑大败,最终归顺唐朝。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多与玄武门之变有关,柴绍却是例外。武德九年,匈奴犯边,柴绍奉命征讨。玄武门变时他正不在京师,李世民控制局势后,经李渊之命封柴绍为右卫大将军。李世民继位后,大封功臣,柴绍实封一千二百户。
---
初唐时期,唐朝多次遭突厥入侵。隋朝叛将梁师都占据陕西甘肃,依托突厥称帝,国号梁,年号永隆,拒绝承认唐朝,支持突厥劫掠边境。
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剿灭梁国,派柴绍与薛万均率军进攻。梁师都向突厥求援,双方在朔方城外激战,唐军大破突厥,围困朔方城。
不久,梁师都与弟梁洛仁内讧,被梁洛仁杀死,城门打开,向柴绍投降。梁国灭亡,唐朝实现统一。柴绍受封华州刺史。
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再袭河西。李世民派李靖统领柴绍等五路军共十万人进击。次年,突厥军被彻底击败,颉利可汗被擒,边患终除。
---
贞观七年,李世民封柴绍为谯国公。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李世民亲自探望。不久,柴绍逝世。李世民为表彰其功绩,追赠为荆州都督,谥号襄。